CCSP & CNCC 2024 游记

Day -4

再一次乘坐 1461 次列车,踏上京沪线的旅程。由于北京站雨棚大修工程,1461/2 次列车移到了丰台站始发终到。

更新后的 1461/2 次列车水牌,不变的是“普客”这个错误的列车等级。

时刻表重排后,在广阳站竟然安排了 20 分钟的停车,有点太夸张了。去年来到这里时,这里还叫廊坊北站,更久之前,旁边还没修京沪高铁的时候,这里还叫廊坊站。十几年过去,站名两度更替,令人感慨。

车刚开没多久,小推车就过来叫卖盒饭了。一听只要 20,果断买下一份。现炒的饭还是香啊!

长途火车上并没有太多消磨时间的活动,还好我的铺位距离充电口的位置不算太远,可以打开电脑,插上充电线干会活。

和去年乘坐时一样,这车在到达徐州之前,延误会不断拉长,看起来这车像是图定晚点了。

晚餐之前,有乘务员叫卖德州扒鸡(算是京局的招牌了,得亏德州站虽然在山东,却是京局京沪线管内的最后一站)。其实在德州站的站台上也是有机会买到的,不过由于停车时间很短,再加上延误,上站台买东西变得不太现实,就索性买车上的了。

一只扒鸡下肚,没多久就饱了,晚上的盒饭也没必要再买了。就是扒鸡实在是太咸,喝了不少水才缓过来。

不出意料,我们的晚点还足够可控,得以在到达徐州站时再一次一笔勾销。下车放放风,吸一口外面的新鲜空气,在站台上买一瓶水,准备睡觉啦。

Day -3

火车上的一夜,与其说睡眠不佳,倒不如说根本没有睡眠。声响很大的空调,躺在上铺听得尤其清楚,旁边还有人开着不小的声音外放短视频,感觉自己是在清醒的状态下度过了这一夜。后面查看手环记录的睡眠记录,果真是没有记下一秒钟的睡眠。

就这样以非常迷糊的状态开启新的一天。也许是受此影响,我在下车前忘了检查物品是否带齐,结果把眼镜盒和充电宝落在了车上。

等到我坐地铁 4 号线到达曹杨路站,准备在站内的麦当劳解决早餐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充电宝不见了。我很快在 12306 APP 上提交了遗失物品登记,希望此刻忙着打扫列车的乘务员们能找到。

没多久,列车长给我打来电话,告知他们仔细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我丢失的充电宝,倒是眼镜盒顺利找了回来。由于遗失物品移交尚需时间,等眼镜盒交到上海站之后,我应该已经乘车离开上海了。而为了仅仅取一个眼镜盒,无论是改签今日行程,还是调整返程计划都有些不太现实,索性放弃了。虽然最终没能顺利找回充电宝,还是感谢各位乘务员的辛苦付出,你们辛苦了!

好消息是,我背包里还装着我刚上大学时买的充电宝。虽然它的容量也是 20000 mAh,但三年多的使用,已经让它的容量大不如前,这也是我赶在十一假期前,买一个新充电宝的原因。新买的充电宝也是 20000 mAh 的容量,还自带一根 type-c 线,也就不用像以前那样在包里多装一根充电线了,只是没想到,买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就把它弄丢了,也算是开门黑了。一个电池容量不太靠谱的充电宝,再搭配一个电池容量更不太靠谱的手机,接下来几个小时时间里,我能顺利到达杭州吗?

话说回来,开在上海地铁付费区内的便利店和快餐店真的非常方便,特别是快餐店,填饱肚子的同时,也是个不出闸就能找到的环境不错的休息处。

吃完早饭,换乘地铁 11 号线到达上海西站。在这里乘坐 Y701 次列车前往杭州。正如其车次号所示的那样,Y701 次是一趟红色主题旅游列车,其再现了中共一大代表们坐火车从上海转移到嘉兴的行程。这趟车从今年暑假开始延长到了杭州,也为来往沪杭两地的旅客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运气很好,今天牵引 Y701 次列车的,就是 HXD1D-1898“周恩来号”机车。列车一开始检票,不少大朋友小朋友就赶忙上到月台拍照。

牵引当天 Y701 次列车的 HXD1D-1898“周恩来号”机车。
Y701/2 次列车的水牌。

我的座位在 3 车,并不像 1 车和 2 车那样是红色主题车厢,而是相对普通的车厢,不过也有不少主题装饰。而 1 车和 2 车则是完全重新设计的车厢,座椅更换为了木质,一定程度上复刻了百年前的乘车体验。车厢广播播放着红歌和党史讲解等内容,颇为契合本车的红色主题。

基于 1921 年列车风格设计的车厢内景。

改造后的 1 车和 2 车设置了不少充电插口,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车上还有邮筒,我便从包里掏出一张明信片,写好后寄了出去。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趟车和 Z99/100 次,是唯二能走行上海西站引出的这一段沪昆正线的普速旅客列车。由于绝大多数经由沪昆线的普速列车,都在上海南站或松江北站办客(未来或将全部迁移到松江站?),其中的过路列车需要再经由联络线转向苏州,南京方向。前往上海西的这一段沪昆正线,在普速列车中倒是渐渐没了存在感。殊不知上海西站才是沪昆线的正式起点。

时隔一年再次路过石湖荡到松江的“降弓用刑”区间。随着该段沪昆线即将在年底改线进入上海松江站,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经过这一段区间咯。

顺利到达城站。摆在我面前的有两件关键的事情:其一是解决午饭,其二是买一个新的充电宝。对着地图想了一会,果断坐上 1 号线,到达龙翔桥站。

本来是想吃蟹黄汤包的,结果上到地面发现怎么排了好长的队!问了下店员,得知还要排一个小时起步,只好放弃。

下一个候选项则是蟹黄面,还好这家店人不算多,无需等待就直接落座了。

上一次吃蟹黄面还是在 去年国庆的上海,北方自然是没啥机会品尝到这种美食。不得不说,那么一大份的蟹黄拌下去的面,吃起来是真的香!

吃完饭,到附近的小米之家逛了一圈,重新买了一块 20000 mAh 自带线充电宝,花了 159,实在是心疼。

坐地铁到驿城路站,拖着行李箱办好了酒店的入住手续。一天一夜的火车行程实在是过于疲劳,我也就打消了下午出去玩的想法,躺在床上休息了一会。

晚上坐地铁往浙大紫金港校区方向,和来自云南的前 OIer Walker-V 一块吃了一顿晚饭。纠结了很久晚上吃什么,最后还是决定吃看起来没有那么传统的杭州菜连锁餐厅——新白鹿了。

作为在北京上学的大学生,我吐槽北京美食荒漠的属性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虽说在美食荒漠这方面,杭州常常能和北京相提并论,不过在我看来杭州倒也没有北京那么荒漠,也许是因为我待的海淀属于荒漠中的荒漠的缘故吧(笑)。

几道菜吃下来,倒是符合我印象中江浙菜系的一般印象,毕竟江浙菜咱也吃过好几次啦。作为新派餐厅来说,不少菜确实更能吸引到像我这样的年轻人。

所谓的“西湖醋鱼”,其实就和面前的这盘糖醋里脊的做法和味道差不多,只不过是将里脊肉替换成了鱼罢了(?)

Day -2

在舒适的大床上,安稳地睡过了一晚。这一天上午和下午的时间,我都呆在酒店忙着科研和课程相关的任务。

午饭是在酒店的餐厅吃的,一家快捷酒店还有能供应正餐的餐厅,这种情况我之前倒是没怎么遇到过。

晚上坐地铁去 HDU 找 woshiluo。为了避开杭州东站 19 换 1 的站外换乘,我去程特意选择往反方向坐车,去西湖文化广场换乘。

到达文泽路站,与 woshiluo 顺利会合。我们研究了一阵子晚饭吃什么,最后决定还是食堂蹭饭啦。

HDU 的校园布局,是非常典型的“职住分离”式布局。以学林街为界,北面是囊括了宿舍和食堂的生活区,而南面则是教学科研区。由于两区以社会道路分隔,仅有两对出入口作为联络通道,跨区的交通压力就显得更加严重。

在社会道路切割校园这方面,BIT 良乡校区的问题则更加严重一些。一纵一横两条道路将校园分割为四块。不过还好各块都有教学区和生活区,再加上疫情期间纵向道路被封闭成为校园内部道路(直到现在仍然没能解除封闭),又在纵向道路两侧多开了几个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各区间的交通压力。

被 woshiluo 拉着逛了一圈教学区,感觉教学区的面积并不是很大,没多久就能逛完。

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这张照片搞不好会被认为是在 UESTC 拍的吧(笑)。

逛完了校内,我们开始逛校园周围。首先逛了生活区东面的商业区,感觉烟火气非常足,店铺数量不少。

在 QQ 上戳 Isaunoya 出来面基,等了好一阵子终于顺利面基。接下来我们三个人朝着校园西边走去,边走边聊,一路又绕回了文泽路地铁站。

在地铁站告别 woshiluo 和 Isaunoya 后,我便坐上 1 号线返回酒店。这次我选择在杭州东站体验一次站外虚拟换乘,感觉虚拟换乘的时间开销并没有地图软件上描述得那么夸张,事实上只花了大约六七分钟就完成了换乘流程。

Day -1

白天自然是继续在酒店忙碌。

中午挑了酒店附近的一个自选菜馆。形式上和食堂里的自助选菜,称重定价一样。我一直很喜欢这种点菜形式,相比于传统的按份点菜,我能更好控制每种菜的分量,还能允许我多选几个菜尝鲜。

吃完饭,我坐上地铁,去了前几天一直没去的西溪湿地。

西溪湿地分为东面的免费区和西面的收费区。首先逛了一圈免费区。

这么一大片草坪倒是挺适合搭帐篷。

收费区则多了几分人文的气息。因为到收费区的时间比较晚了,也就没有买游船的票,而是步行逛完了景区。

从景区出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在地铁上一路辗转了很久,才回到酒店。

Day 0

在酒店的餐厅解决了午饭,再一次坐上 19 号线前往杭州东站,乘坐 G1481 次列车前往金华,使用 CRH380D 型列车担当,这也是我第一次乘坐疯地铁。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只用了四十多分钟就跑完了。

金华站距离赛场浙江师范大学并不算太远,坐几站公交车就能到达。

先到酒店放下行李,在酒店休息了一阵子,找一辆共享电瓶车,骑车前往赛场。

浙江师范大学校门口。

签到本身并不花费多少时间,几分钟就搞定了。马上就回酒店感觉就没意思了,刚好趁着今天闲着逛一圈校园吧。

CSP 高分墙,我也有幸出现在这上面啦。

曾经在 ZJNU 的群友建议我去后山逛一圈,欣然前往。虽然已经是十月,但山上仍然有不少鲜花盛开,配合当下朦胧的天气,倒是别有一番氛围。

在山上逛了一阵子后,THU 的 Fuyuki 告诉我他们到学校签到了。我赶忙向校门口跑去,在校门口捉到了 THU 的大部队们,成功见到了 Fuyuki,粉兔甜柠檬 等一众熟人,好耶!

和朋友们一阵谈笑风生后,THU 的领队邀请我一块吃晚饭,这下晚饭的问题也顺带解决了

Day 1

在酒店门口扫了辆电单车就去赛场了。放在单车筐里的头盔不见了,我也没太在意就骑走了。

没过多久就遇上了定点检查的交警,自然是不出意料地被拦下。看在是初犯的情况下,也没给我罚款,开了张警告的罚单就放我过去了,立正挨打了。

九点整准时开考。

(注:以下题目编号顺序以 PDF 顺序为准。)

先看了一眼 T1(I/O 任务调度队列 / ioque),很快想到一个贪心做法,很快敲完代码,提交一看,30。刷了一下排行榜,发现不少人已经 AC 掉了 T1,开始感觉不对劲起来。于是仔细读了一遍题,又搓了个 DP 做法,交上去一看还是 30,到这时候整个人瞬间红温了,镇静一会后说服自己先做后面的题了。

于是开始看 T2(数树 / tree),一堆复杂树上操作,像是奇怪的乱搞,或者是神秘的分块科技。但是发了个公告,特意强调了虽然树是随机生成,但操作序列不随机。那这个树随机还有啥用?操作序列里有可以在树上增加节点的操作,不是可以随便构造出形态特殊的树吗?

可能还是什么高深数据结构科技题吧。只好跳过 T2 去看 T3(贝壳统计 / shell)。T3 看上去终于对劲了不少,如果只有前两种操作(查询区间颜色数,单点修改),就是标准的带修莫队。还好 CCSP 可以带 U 盘进场,不必像区域赛那样带三卷本,2000 余页厚的纸质 OI Wiki 了。赶快在电子版 OI Wiki 里找到带修莫队,熟悉了一下原理后就上手敲代码了,顺利拿到这 40 分。

操作 3 涉及到序列插入,一开始没想清楚该怎么处理,于是决定回去看 T1 了。发现系统里发公告了,说了一大堆话,大概意思是只需要按照某种指定的策略实现就可以了。合着您这题其实是模拟题而不是最优化题啊?而且看起来,您这策略似乎也不满足题目里的最优性要求吧?照着说明重新实现了一遍,终于拿下 T1 的 AC。

分数上了三位数算是让我稍微振作了起来。在 T2 不知从何下手,T3 没想到如何处理操作 3 的状况下,我决定看一下剩下两道系统实现题。

一路读下来,发现 T4(追踪检测 / tracker)还是比较可做的。理顺了系统机制和各个操作的要求后,我便开始敲代码实现。由于测试数据有梯度,不少测试点只覆盖了全部要求功能的一个子集,我便写完一个功能提交一次(最简单的测试数据则需要实现三个功能),依靠 OJ 的反馈确认代码实现是否正确,期望在这一过程中能尽早找出 bug 并进行修复。

前面的测试都还算相对顺利,但最后的 report 则卡了壳。仔细读了一遍题,感觉题目中对于 report 的约束和效果说的不够清晰,决定发个 clarification 问下出题组(具体问了啥现在已经忘记了)。这时候我才发现系统里没有装中文输入法,要提问只能以英文或者全汉语拼音的形式提问。感觉全汉语拼音对于写提问的我和读提问的出题组都太过于折磨,我面对下发的中文 PDF,想到了一个绝佳的主意——复制 PDF 中的汉字来完成问题的输入!出来后和群友分享这个方法时,获得了“活字印刷术”的评价,感觉颇为贴切。

复制过程还是有些费时费眼睛的,不过 12 小时的时间,也不差这几分钟浪费(大雾),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从敲代码的任务切换出来干点其他事情,也算是让我能放松一下了。

不知道花了多长时间完成了问题的输入,发出去之后,没多久就得到了回答,只有两个字母,“No”。稍微琢磨了一下这个 No 包含的信息量,随手改了一下 report 的逻辑,过了。此时总分 240 分。

看了一眼榜,发现 T2 过的人有点多得离谱了,甚至比 T3 还多,莫非大家全是乱搞高手?这下被击中弱点了,不过我内心的直觉还是坚信 T3 是很可做的,决定认真想一想 T3。

带修莫队要求没有序列插入操作,但既然操作是离线的,那似乎可以将序列上的插入操作转为一种特殊的修改操作。在一个元素被插入前,该元素的值为 0,也就不对应任何一种合法的颜色。插入操作也就是把这个元素的值从 0 变成指定的值罢了。如果序列最初有 \(n\) 个元素,且执行了 \(m\) 次插入操作,那最后我只需要在 \(n + m\) 个元素上的序列做带修莫队就可以了!

这样做还要解决不少细节问题,所有操作给的下标都是当前时刻序列的下标,需要设法转为实际维护的序列上的下标。稍微想了下,只需要树状数组上二分就足够了。之后又拿纸笔推了预处理等等问题,一切都推通之后,在 40 分代码上改了不少地方,终于是拿下 100 分。

现在手头还剩下 T2 和 T5 两道题,感觉 T2 对我来说完全不可做,不过还是先尝试敲个子任务骗个分,发现一分未拿后,决定做做系统题碰碰运气吧,于是开了 T5。

T5(NUMA 感知的调度系统 / numaScheduler)看起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系统实现题,还需要设计个图论场景下的优化算法。先尝试把系统实现的 20 分拿下。

样例比较简单,跑过了也没法高枕无忧,交上去果然是 0 分,也就不用再谈后面的优化算法实现了。为此改了好久,直到最后一刻,还是拿不到分数。

最后的得分还是定格在了 100+0+100+100+0=300。出场水群发现粉兔的得分只有 295,比我还低了 5 分。这是不是我此生仅有的在正式比赛里战胜粉兔的经历?

只是当时没想到,这 5 分的差别,远比大家想象得大。

和 SJTU 的群友闲逛了一圈校园,自然也开始聊起这次的赛题。同时打开 QQ 群观察群友战况,得知有人问出了树上加点的操作,其参数是随机的。我一脸黑人问号?好像猜到了为啥 T2 比 T3 过的人多了。粉兔说他写了 350 行 Treap+ETT,交满了 100 次提交次数,最后拿了 95,所有提交通过的测试点的并集是全集,放在 IOI 已经是 100 分了,但距离真正的 AC 就总是差那一个测试点,也是运气不佳了。

以及像我一样 T1 爆 30 的人还是有不少的,那看来我并不孤独(笑)。不过也佩服那些 T1 一发就能过的人,感觉都是读心术大师,怎么一下就能猜到出题人的实际想法。

在学校里走了很久,在校门口的路口与群友告别,独自一个人踏上回酒店的路。发现酒店附近有一家新疆烤肉店,买了两串红柳烤肉吃。味道虽说比不上熟悉的新疆的味道,但确实把我勾回了新疆。什么时候能在新疆再狠狠吃一次烤羊肉呢?

Day 2

到地铁站的接驳车还是从浙师大门口发出。早上早早起来退了房,拖上行李箱向着学校走去。

车开了大概十五分钟,到达地铁双溪西路站。在这里转乘金义东线,前往位于横店的 CNCC 会场。很巧的是,在坐地铁时再一次碰上 THU 的大部队,他们应该也是坐 CCF 的接送车来的吧。

很早就知道,金华轨道交通并不支持刷交通联合卡(武汉地铁都已经被攻克了,金华和呼和浩特你们俩也快一点!),我就在过安检前提前买好了单程票。过了炸鸡才发现,原来拿着 CCSP 的胸牌是可以免费乘车的!到客服服务中心询问是否能够退票,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倒是刷二维码或者刷卡进来的,可以免费更新乘车记录,不用再掏钱。白花了 17 元买的单程票,实在是太痛了。

金义东线作为沟通金华,义乌,东阳三地的市域线路,采用运营速度 120km/h 的 6B 编组列车运营。与其他 B 型车不同的是,金义东线的列车,每个车厢只有三个门。我反复数了多轮,才确认了三门而非四门这一点。作为市域线路,列车安排了不少横排座椅,有效改善了乘车体验。

到达秦塘站,在这里由金义线换乘义东线。我和甜柠檬靠着车迷的直觉很快发现是同台换乘,跟着其他换乘的人跑到站台另外一面上了车,还顺利找到了舒服的横排座位,车开出去之后才发现,THU 的其他人都没有上到这辆车上,乐。

到达终点明清宫站,等待 THU 大部队们坐着下一趟车过来。再转乘 CCF 为 CCSP 选手专门安排的接驳车前往 CNCC 会场。

到达会场门口。

由于到会场的时间已经比较晚了,一大早的开幕式自然是没有赶上。我们办好签到手续进来之后,就开始在园区内随机游走,简单逛了一圈门口附近的几个景点。

主会场“海岳开襟”,每天上午的大会报告都在这里举行。

位于横店的 CCF 计算机博物馆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在主会场附近还设置了一个计算机博物馆的临时展厅,展出了一部分展品。

临时展厅内展出的展品。

大会期间有班车不断接送参会者前往计算机博物馆的工地参观。不过最后我还是没抽出时间去,等之后博物馆建成之后再去探索吧!

午饭是在主会场的看台上解决的。盒饭还起了个很有意思的名字,“CNCC 明星盒饭”,莫非在这里拍摄的明星们也吃同款的盒饭吗

下午的 CCSP 颁奖典礼没有去,现在看来有些后悔了

在群里得知粉兔是 Cu rk1,而我自然成为了 Ag 守门员。粉兔 Cu rk 1 的消息自然在各大算法竞赛群迅速传开,各群都传出了欢快的笑声。有群友评价为“圆明园十二铜首之兔铜首”。

之后从群友那边获知了自己入选 CSP 代言人的消息。小波 也入选了,他在竞选时的自我介绍里特意强调了一下自己是“小粉兔黑粉”,笑死。

这次比赛出题工作由 SJTU 负责,他们也是 2022 年 CCSP 的出题组。据我了解 2022 年的题目质量也只能说是一言难尽,区分度不佳,以至于前 15 奖金的争夺变成了完全的手速竞赛。

T2 预期正解是分块,不知道这么多乱搞过题在不在他们的预期之内呢。

没有去颁奖典礼的我,选择去了 WCET 论坛。听到了一些中学 OI 教练培养选手的经验。

听到不少浙江强校的教练说,他们招生很看重文化课成绩,如果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就会直接劝退。因此,他们的学生即使未能取得保送资格,在高考时也会很有竞争力。

由于大会不提供晚餐,只好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过当务之急还是先乘坐大巴回到酒店,办好入住手续,会场周围非常空旷,实在是找不到什么能吃饭的地方。

CCF 为会场的每个协议酒店都提供了免费的接送大巴车,还有专人建立微信群对接。很快我就找到了去我们酒店的大巴。

不巧的是,在我们酒店住宿的人并不算多,以至于一辆车就能装下,做不到像其他酒店的大巴那样人满即发,只好干等到最晚发车的时刻。

在回酒店的路上,我得以有机会观察沿路的餐厅。进入城区后,沿线餐厅的密度高得惊人,其中很多餐厅的类型都是“土菜馆”,感觉有点奇怪。

下车的时候,我们酒店的活动管家看到我还拿着行李箱,主动带着我到酒店前台办理入住手续,这一点得点个赞!

办好了入住手续,拿房卡刷开房间,开门后的景象让我非常吃惊:进门能看到一个大客厅,卧室和卫生间都是单独的房间,完全是一般住宅的布局,这就是花 180 能住到的酒店吗?

晚饭一个人吃还是没意思,决定在 QQ 群里摇人。树链剖分Maxmilite 两位老师说他们的酒店里有自助烧烤,果断决定骑辆共享电瓶车前往。

刚好这几天自助烧烤打折,一个人只要 78。这样的价格在一家四星级酒店里实在是有些难以置信了。

自助烧烤本身倒没有太多特色(还能有啥特色的吗?),肉的品种还算比较丰富,吃了个爽。

Day 3

前一天没搞清楚发车时间,成功错过了酒店发出的班车,只好自己打车前往会场,花了三十多,有点肉疼。

仿圆明园建造的大水法。
似乎是柏林勃兰登堡门的仿制品。

下午的分论坛,我选择了博弈论。说来我和博弈论也有不解之缘,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曾有幸选修了校内的《组合数学》和《算法博弈论》两门 TCS 课程,又在暑假去南大参加了 TCS 暑校,也得以有机会一窥 TCS 之魅力。虽然那一学期的学习让我意识到自己似乎并不是一个学习研究 TCS 的料,并在后来选择了 PL 的科研道路,但我对 TCS 本身依旧有不小的兴趣。

游戏是人类的天性,谁不爱呢。对游戏本身的研究,让博弈论成为了一门实用而有趣的科学。

第一个演讲介绍了算法竞赛中博弈机制的设计,并分析了赛制与比赛内容的关系。对于算法竞赛的赛制本身,我本身其实已经是比较熟悉了。不过后来讲到的一些赛制扩展的方向,倒是挺有意思。

接下来则是北大 cfcs 孔老师讲的比赛惊喜设计。她在自己的报告中,分享了自己利用博弈论机制设计狼人杀游戏机制,并获得了其他玩家“你或许很懂数学,但不懂狼人杀”的评价。果然游戏机制设计还是不能太理性的好(笑)。

来位懂狼人杀的群友来求解一下这个问题吧()

晚上继续尝试找群友吃饭,这次被拉到了昨天酒店旁边的一家日料店,吃了个爽。

Day 4

今天终于没有错过酒店的早饭和班车。

不知道为何,早上坐班车的人非常少,乘客的数量一只手都能数过来。

今天的重头戏自然是放在了 NOI 论坛上。不少认识的教练和选手都会来到现场,也是一个深入交流教学经验的好机会。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教师在信息学奥赛选手成长中的作用”。jyy 在先前的一次教师培训活动中提到,OI 竞赛正日趋演变为一个圈子竞赛,并对教练的作用作了重新定位(见 信息学竞赛(OI)究竟发生了什么?- bilibili)。像这样的对教练在算法竞赛培养过程中作用的质疑声音,成为了本次论坛的背景。

jyy 因为监考 CSP-J/S 复赛的原因,没能来到现场,而是以预先录制视频的形式完成了发言。虽然对此已有心理预期,但还是不可避免有些遗憾。

jyy 讲了不少人工智能赋能算法竞赛方面的内容,分享了对 AI 解题过程的观察。说来 jyy 在近年来教授 NJU 的《操作系统》时也多次强调 AI 发挥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积极使用 AI 帮助理解操作系统的相关概念。在推进 AI 赋能教学这一方面,jyy 算是走在了高校教师的前列,这也是我一直以来非常佩服的一点。

之后还有好几位教练上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听到了南外的张超老师抛出的一个经验:CSP-S 300 分前属于联赛级别的训练,而之后才是属于省选级别的训练。联赛级别的普惠教育,题目难度应该控制在洛谷紫题,Codeforces *2800 难度。放在江苏这样的 OI 强省,以及 nfls 这样的竞赛强校来说,这样的划分也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于弱省出身的我来说,还是感到十分地震撼。

中场休息的时候,华东师大二附中的 jls 邀请我一会上去讲一些内容。思考了一会,我决定分享一下我作为算法竞赛社区管理者与参与者,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思考与疑问。因为并无事前准备,再加上给的发言时间有限,有很多想要分享的内容也没来得及提出,希望之后能有更深入探讨的机会。

感谢摄影师留下的照片!

在主会场吃完午饭,下午选择听了大模型与软件工程的论坛。

法国馆。

晚上是会员之夜,本来想着去酒店门口的梦幻谷景区逛一圈的,不过当天的天气并不是很好,思考了一阵之后,还是去了会员之夜。

CNCC 的会员之夜,和 EC Final 的华为之夜很像,都是吃+节目表演+抽奖。不过这次会员之夜的吃是自助餐,提供的食物也基本上是烧烤这样的小吃,这倒是和华为之夜有所不同。

既然食物要自取,那就不可避免排起了非常长的队。摆在桌子上的烤串没多久就被取完,后厨补货的时候,沿路排队的各位刚好可以顺手拿去一点,大家就这样一边排队一边就开吃了起来。不知道排了多久的队,我总算是取回了一些食物。

排了不知道多久队之后取回的食物,每种都取了一些。

抽奖采用的形式是摇一摇,最能摇的人就能中奖。我在测试轮摇出的结果还算有竞争力,一度让我有了能获奖的希望。不过到了正式轮,似乎大家都开始释放之前保留的力气参与到摇奖中,我也就离中奖越来越远了。

Day 5

踏上归途的日子,倦意终于还是上来了。

打了一辆车到达明清宫地铁站,坐上前往横店站的列车。

作为木雕之都,位于东阳的横店站,外观被设计为仿木质宫殿风格,站内还放了一幅巨型的木雕作品。不过横店站站前广场目前还是一大片工地,对于乘坐轨道交通之外的交通工具到达的乘客来说,还是不太方便。

摆放在横店站内的巨型东阳木雕。

作为国内第二条民营资本控股的高速铁路,杭温高铁沿线的车站能看到不少控股方的标志。不过和杭台高铁一样,杭温高铁的运营仍然是交给上局负责。由于杭温高铁一个多月前才开通运营,并没有多少跨局车驶入,管内列车绝大多数也只是杭州西-温州北的本线车,跨线车就更是屈指可数了。不知道到明年一季度调图的时候,杭温高铁的运营情况会发生多少变化呢?

担当本次列车的是年中刚刚上线的 CR400BF-S 技术提升型智能动车组。进来之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二等座多了一排。座椅自然是一如既往地硬。

正点到达杭州西站。杭州西站的站城融合设计做得别具特色,整个车站大楼就是商务办公区,消解了车站与城市之间的界限。

雨中的杭州西站,与站前展示的内燃机车。

下楼换乘 19 号线前往杭州东站。作为沟通西站,东站,萧山机场三大交通枢纽的轨道快线,19 号线极大地缩短了各大交通枢纽间的时空距离,仅仅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从西站到东站的转场。

在杭州东站的午饭选择吃了小杨生煎。下来后没多久 G7304 次列车开始检票。和几天前去金华的 G1481 次列车一样,这趟车也由 CRH380D 型动车组担当。

名不虚传的沉降东站,希望站台沉降的问题能尽快整治好吧。

沪杭线的运力紧张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年底沪苏湖高铁开通后,沪杭两地之间将增加一条客运通道,同时还能承接沪昆高铁上动卧之外的 D 字头列车,为沪昆高铁未来复速 350 做好准备。希望在这之后沪杭两地的车票将不再难买。

到达熟悉的虹桥枢纽,不过这次要去虹桥机场坐飞机了。这次特意挑了东航的 MU9191 航班。从航班号可以看出,该航班使用的是东航的 C919 执飞。

在我出发的前几天,这次航班表演了好几次 Air Change 操作,执飞机型换成了 A330,A320 等,一度让我担心难得的体验国产大飞机的机会就要被东航整没了。不过换机的事情最后还是没有在我乘机的日子发生,也算是比较幸运了。

不知道为何,线上值机渠道关闭了,只好拖着行李箱到柜台办理值机手续,然后被柜台告知行李箱需要办理托运。之前同样的行李箱+背包配置并没有被要求托运过,让我感到十分困惑,但也只好照做了。

在候机区没有等太久,就开始登机了。这次航班执飞的飞机注册号 B-919C,是东航第二架 C919,机龄 1.4 年。

在滑行过程中,意外看到了国航仅剩的两架现役 B747-400 之一 B-2472。

整体乘坐体验感觉和 A320 和 B737 差别不是很大。这次航程,为了选到一个靠窗座,不幸在选座时选到了最后一排,靠背不可调节,不过两个小时的航程,也无所谓啦。

餐食不是正餐,小蛋糕上面放着一个 C919 主题的巧克力。

飞机上的点心餐。

计划飞行时间长达两个半小时,不过实际飞行时间要短太多,从起飞到降落不到 100 分钟。感觉刚吃完饭没多久就要开始下降了,之后没多久就平稳降落在大兴机场了。

既然飞机上没吃太多,落地后果断开吃。由于大兴机场是混流设计,下飞机后就进入到了候机区,这一方面方便了中转旅客,少了重新安检等一系列手续;另外一方面,对于到达旅客,也不必立刻离开机场,而是可以在机场逛一圈再离开。大兴机场的商业区又做到了同城同质同价,也为像我这样的到达旅客提供了一种相对低价填饱肚子的选项。

来一碗热腾腾的小面填饱肚子!

吃完晚饭后,我打开电脑,忙了一阵子。之所以没有选择在吃完晚饭后立刻离开机场,是因为我准备乘坐京雄城际上的一趟特殊班次 G8856。不同于京雄城际本线使用的 C 字头车次,G 字头车次表明其是从天津方向开来的津兴城际跨线车。该车次使用 CR400BF-G 型动车组担当,大多数时间里,使用的车组则是原跨国可变轨距实验车 CR400BF-G-0051。

看了一眼表,距离发车时间不久了,我便收拾好背包,在 DQ 买了一杯暴风雪冰激凌,准备离开机场。

在下飞机的时候,和地勤确认了一下,没有及时取走的托运行李会存放在航司的行李确认柜台。依照地勤的说明,进入行李提取区后,我便朝着确认柜台的方向走去,很快就取回了我的行李箱。

从车组编号可以看出,CR400BF-G-0051 似乎并不属于智能动车的序列,但和 CR400BF-Z 一样的车内外彩色显示屏,又带着那么一点智能动车的特征。

加了点钱买了一等座(还是比大兴机场线的商务车厢便宜!),得以享受宽敞的座椅,脚踏板和较大的后仰角度。不过为什么感觉一等座比二等座还要硬呢?可能这就是复兴号的座椅硬度吧。

后记

CNCC 几天时间下来,能感受到 AI 对当今计算机科学的冲击越来越大。论坛大多都冠以 AI 或大模型之名,大家讨论的内容也都是如何应对 AI 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而对我来说,接下来几年的道路,又在何方?

2025 年 1 月 8 日

《CCSP & CNCC 2024 游记》上有2条评论

  1. ww看完了,AI这个趋势感觉未来真的除非你是researcher,具备AI现如今所不具备的,还是薄弱项目的真·自主思考能力(也就是所说的强人工智能,它可以自己做研究和拓宽目前已知科学的边界),否则目前大部分的应用类工作,很快就会被AI代替,当然好处就是很多时候不需要自己造轮子了(如github copilot,我一直在用来写嵌入式方向的代码,最近发现他甚至可以写Verilog HDL,省去了很多造底层轮子的时间),可以把精力更多花在优化算法上。很佩服SF一直在坚持学习参加算法竞赛,人工智能今后的发展说不定就由我们来书写了嘞哈哈哈~(非常好c919餐食,我看我下次从成都飞上海也选一次)

  2. 1461好车,可惜升空之后没啥竞争力了,现在各路局对纯数字没几个标对的,就是普客普快瞎写。这车我希望今年北京站站台修正好之后在迁回来,但可能京局会借机把北京站普速全赶到丰台()现在松江是彻底寄了/ll

    新图给行温 沪苏湖加了点跨线,也算是部分利用了,不过复兴号座椅硬度这个纯逆天,被十几年前的RZ薄纱。

回复 02Ljh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