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退役 OIer 文化课交流群(以下简称“退群”)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被称为“退群杯”的大型活动。前两届是面向文化课选手的文化课竞赛,第三届是 ICPC 赛制的算法竞赛,今年则是一次颇为正式的学术会议,正经到还拥有一个颇为正式的名字,TUIQUN(Tuiqun Universe In Quaint Ultimate Non-summit)。
二月份征稿启示便已经贴出,原本计划在五一黄金周举办线上会议。只可惜因为投稿数量不足,会议并没有如期在五一举行。不过到了九月份,有了些投稿,会议也就变成了现实,形式也从线上会议升级为线下会议。
一开始听到举办地在杭州,我其实并不是很想前去——亚运举办地叠加国庆黄金周,车票难买,人潮汹涌,实在不是一个前往杭州的合适时间点。不过还是决定先赶着放票时间买了去程的车票,思考几天后再作决定。反正提前一周退票是不收取退票费的嘛。
在北京的退群群友其实不少,刚好也有会议的讲者在北京,大家便商量着能否在北京办分会场。仔细一想,如果只是单单听讲者的汇报,呆在北京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学术生活中,线下的社交活动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线下参会,能与讲者及其他听众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交流过程中,不仅仅能在知识层面上获得收获,还能获得在学术方法论上的指引和一些生活方面的经验,这些软收获对于个人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更何况 TUIQUN 相较正式的学术会议而言,本身就具有更浓厚的社交性质,不到现场参会,活动的意义就减损了大半。一番考量后,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奔赴杭州的线下主会场。
既然都跑了这么远,那么参加完会议就立刻返回北京就实在不算划算了。就这样,国庆黄金周的沪杭旅行提上了日程。对我来说,长途旅行自然少不了精心策划的铁路运转。虽然我并不太愿意安排完全围绕铁路的运转旅行,但在旅行过程中顺带穿插一些铁路运转的部分倒是正合我的心意。
Day 0
去程订了“京沪大公共” 1461 次的全程硬座。
北京前往长三角地区的铁路交通,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高铁,垃圾桶(学名 CR200J)和一般普速列车。高铁拥有最快的速度,但价格略显昂贵;普速列车虽然速度较慢,价格相应也便宜了不少。而垃圾桶则集前面两家之短,在票价和旅速上一点都没沾到优势,特别是在国庆假期,垃圾桶二等卧(对应普速列车的硬卧)的价格竟飙升到比高铁二等座还要昂贵,也是让我们深刻领悟了一回浮动票价的真谛。
如此一对比,垃圾桶自然首先被踢出候选列表。而在高铁与普速列车之间考量,我三月已经体验过高铁往返京沪(见 EC Final 2022 游记),即使把目的地改成杭州,经由宁杭高速线在不经过上海的情况下由南京直插杭州,也难以获得太多新的体验;另一方面,成本控制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在放票之前,我便已决定乘坐先普速列车前往上海(北京直达杭州的车次除了高铁就只剩下垃圾桶了),再转车前往杭州。
在垃圾桶于全国铁路网铺开的年代,筛选北京到上海的普速列车,现今只残存两辆:T109 次和 1461 次。T109 次作为特快列车,虽然速度相比桶有一定差距,价格却便宜将近一半,提供了近似于“夕发朝至”的体验;而 1461 次等级却只是普快,沿途相比 T109 多停了不少小站,旅速自然慢了不少,但也有了别样的慢旅行的体验,另外,普快的等级让它相比 KTZ 等级的车次,价格还要稍微便宜一点。考虑到 1461 次开车时间早,从而让它到上海的时间非常早(2024 年三季度数据:12:01 北京站出发,6:45 到上海站),本次旅途就选择 1461 次了。
(注:写本文的时候查了下公开资料,发现到 2024 年三季度调图后,全路跨局普快列车已经只剩下 3 对,分别是 1461/1462 次、1551/4,1552/3 次和 2635/2636 次。事实上 2023 年年初的时候跨局普快列车的数量还稍多,但当年三季度调图时有不少跨局普快都提升了等级,让跨局普快一下成了稀缺品。)
为什么会选择硬座这种颇为自虐的方式走完京沪线全程呢?一方面是便宜(划掉),更重要的还是硬座和这样的慢旅行更搭吧。
于是,我就出现在了早上十点多的北京站。

在车站内吃完牛肉饼之后,列车就开始检票了,这时候离开车还有大概 40 分钟的样子。下到站台发现坐车的人确实不少。

从车厢里旅客的言语中,可以听出,有不少旅客是要坐完全程去上海的,不过短途乘坐的旅客倒也不少。
11:56,1461 次列车正点从北京站发出,下一站廊坊北站。
说来也是奇怪,明明京沪高铁的廊坊站和京沪线的廊坊北站处于同一个位置,但是两个站却起了不同的名字,甚至是后来修建的京沪高铁的廊坊站抢走了原来京沪线上廊坊站的名字。
(到 2024 年的时候,廊坊北站又改名叫广阳站了。)

在廊坊北站上车的旅客也不少,停了一会后列车继续开往天津西站。
车开到德州站,虽然从行政区划上已经进入了山东省内,但铁路上仍然处在京局地界。从德州站开出没多久,看到京局立在前进方向右边的欢迎牌,才终于算是进入了济局管内。
一个令人担忧的事情是,随着列车继续向南行进,列车的晚点逐渐拉大了。虽说在上海站接续换乘的时间还算充足,但一想到后面还有好几段行程,还是不免有些紧张的。
跨过黄河,列车进入济南市内。在桥南线路所驶离京沪正线(看客里表,这一段线路应该叫做济南线?),驶往济南站。

到了泰山站,同车厢准备去爬泰山的旅客下车了。在夜色中,列车继续不断向南行驶着。
一个好消息是,在徐州站图定停车 22 分钟,这样一来之前积累下的晚点就几乎算是一笔勾销了。
趁着这么长的停车时间,赶快下车来一波物资补给,买点矿泉水补充下水分。在站台上呼吸下新鲜空气,看着离发车时间只剩下三四分钟才回到车厢里。
虽说列车现在已经开到了江苏,不过没多久又要离开江苏进入安徽境内,再一次回到江苏就是第二天的事情了。
Day 1
半睡半夜到 12 点多,列车到达蚌埠站。
不知道“蚌埠住了”这一谐音梗是从何时开始流行起来的,也不知道造出这个谐音梗的人是否是蚌埠人。说来近年来这样的地名谐音梗还不少,比如什么“捅了老挝”之类的。

在车上拍完站牌之后,继续进入半睡半醒状态,中间不记得跨过明光站和滁州北站的场景,再次清醒的时候,列车已经快上南京长江大桥了。就这样到达半夜三点的南京站。看到别的站台上沪宁城际的动车组停在站台上,不知道是准备开半夜的临客还是早上的早班车。
接下来进入平稳的沪宁段。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中从南京到了常州。
苏锡常这一段停站间距颇短。不到半小时就从一座城市到达下一座城市。从苏州站出来的时候天开始蒙蒙亮了。
早点大概 15 分钟到达上海站。感觉苏州-上海这段图排得真松,不知道是为什么。看到 K8481/4 次在这一段排出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甚至比我们的普快还慢!),也不知道是不是中间要待避什么车。
下车走便捷换乘通道换乘 G7317 次前往杭州。也许是亚运国庆叠加的缘故,上海到杭州的票相比平时难抢了太多。放票当天因为没仔细注意开售时间,到打开 12306 的时候就已经是满屏的候补了。后来通过中转买了上海虹桥-嘉兴南-杭州东的两张票,由于中间换乘的等待时间颇久,自然不太满意。之后又尝试买长乘短,成功买到了上海南-诸暨的垃圾桶城际,但又不满于垃圾桶全程过长的时间。在每天执着地刷新中,终于刷新到了上海站出发的 G7317 次的无座票。一开始看到复兴号卖无座票感觉比较惊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放出来了无座票。
在前往便捷换乘通道的途中,看到了上海站最早发出的京沪大标杆 G2 次。

因为是上海站出发,免除了地铁前往其他车站的麻烦,我刚好有些时间在站内解决一下早饭。不到七点时的上海站人流还算稀少,但等我吃完饭时已经有点人潮汹涌的态势了。
不知道为何开检的时间非常晚,开车前 15 分钟才开始检票。到后来看着人肯定上不完,才开放了人工通道让人不检票直接通过。
虽说买的是无座票,但全程都坐到了座位,而且还是亮着绿灯的座位(绿灯代表该区间该座位无人,不过中途因为自己坐的座位变成红灯的缘故还是换了一次座位),可能是短途客流比较旺盛的缘故吧。奇怪的是,看到同车厢里有的座位亮着红灯,但却不见那座位有人坐着。
就这样在九点半到达杭州东站。下车后发现车站的导视牌都是新换的,也是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杭州为亚运会所做的准备吧。
到达杭州后,原来的计划是和 woshiluo 会合,早上先一块玩一圈,下午再去会场;当然也想过直接去会场的计划,不过一个意外让整个行程“被打乱”了——成功候补到了亚运智能动车组的车票。
伴随着杭州亚运会的开幕,亚运涂装 CR400BF-Z 动车组“润泽江南”也正式上线服务亚运会。体验亚运智动算是我一开始就有的计划了,只可惜当时手慢一步,并没有抢到票,而当时的数据显示,9.30 是亚运智动开行的最后一天,只好咬牙挂了 G9315 次杭州-金华的商务座的候补订单(当然,一等座和二等座也选上了)。原本对于候补成功并不抱什么希望,已经做好了错过亚运智动体验机会的准备了,结果没想到 9.28(也就是出发的前一天)的晚上,突然收到 12306 发来的短信,告知候补成功了,还是二等座。那个时刻,我真心相信 12306 的候补成功率 75% 的数据是真的(划掉)。
不幸的是,由于当时没做好候补成功的准备,再加上担心候补失败需要掏不少的退票费,我并没有订返程的车票。在脑子过热的情况下,随手订了一张金华站到站后 7 分钟就出发的返程车。很快就发现这几乎不可能实现换乘,只好吃下一小笔退票费。随后看到了之后有票的第一趟车只剩商务座,在着急回去的心理驱使下(来这的正事还是退群峰会啊!)买了商务座。
9.29 早上发现有了一等座,果断把原来的车票退了重新买了一等座。而到 9.30 人在去杭州的动车上的时候,看到 G9315 次金华-衢州还有二等座车票,而返程的 G9316 次衢州-杭州东全程还有商务座车票,我的想法又变了,索性来一个智动彻底体验。
(这里面其实有不少改签而非退票重买的机会。选择直接退票的原因是担心改签后如果发生意外而误车损失会更大。考虑到改签退差价时也要收退票费,其实这种情况下改签省下的钱并没有那么多。)
(现在看来,其实一开始就应该下定决心体验亚运智动往返(或者是至少去程全程亚运智动)?回顾一下当时的想法,应该是觉得金华有更多回杭州的车次;如果一下扎进衢州,在那个日子能选的有票的返程车次就没那么多了。背后的根本原因则是担忧回到杭州的时间,由于峰会会场距离市区极端遥远,还是不希望太晚才回到杭州东站。嘛,其实智动的体验也是意外之喜,当时确实没为此排太多计划,甚至都有点快把那个候补订单遗忘了,再加上候补成功后对回程的焦虑,安排回程的时候才会如此手忙脚乱吧。)
不管怎么说在杭州东站我仍然没有出站,再一次走了便捷换乘通道。十点刚过吃了半年没吃的小杨生煎(这算是早饭还是午饭?),站在楼上才对杭州东站的极高客流量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吃完之后就开始在候车室等着 G9315 次开始检票。


过了十一点没多久列车开始检票,看到前面不少热情的车迷(?)一路小跑下到站台,看得出他们真的是急不可耐了。


亚运智动车号 CR400BF-Z-0524,是浙江地方采购的车辆,车上还印着浙江交通集团的标识。总体来说,相比智能动车萌芽期的冬奥智动(CR400BF-C)自然是少了一分新鲜感,不过在涂装和内饰方面进行的精心定制还是让人感到惊喜。

这辆车也在承担着运动员在不同比赛城市间的交通任务。当天乘车的时候,有一节车厢预留给了运动员使用,在金华看到了不少运动员下车。
餐车的柜台正在卖亚运会的授权周边,还有亚运会各场馆的交通指引条可供取阅,另外还有每日更新的奖牌榜。车上其实还有限量发放的明信片和纪念印章。不过我来到餐车的时候明信片早已发放完毕,纪念印章不知为何不见了(


常言道,“自古临客出标杆”,但我们的这一趟临客则刚好是标杆的反义词:在义乌停站 17 分钟,金华停站 13 分钟,明摆着就是要在路上连续被踩了。
杭州东开出后半个多小时到达义乌站。目前义乌站还在站改,整个车站如同一个大工地一般。

坐动车难得停这么长的时间,当然要下车呼吸下新鲜空气,以及感受一下被达速通过的动车踩一脚的感觉。
义乌出发后没多久到达金华站,又是漫长的停车和被踩。刚好趁着停车时间长换了下座位。

一路开了 106 分钟,慢悠悠地晃到了衢州站,接下来立折坐同样的亚运智动回到杭州。不过距离发车还有半个小时,索性先进到衢州站站房看看。
商务座候车室意料之中是没有的,有点可惜。
在站内等了差不多十五分钟,返程的 G9316 次列车开始检票。
这算是我第一次乘坐智能动车组的商务座。CR400BF-Z 的商务座采用半包厢交错式布局,乘坐私密性更好,但只有三分之一的概率能坐到完全靠窗的座位,剩下三分之二的座位,不是面壁座就是不靠窗的座位,对于想看窗外风景的人来说不算非常友好。

上车后没多久,乘务员就送来了商务座的小零食和饮料,东西还是挺丰富的,包装也很漂亮。


昨天一路硬座也挺累了,索性把座椅调整到躺平状态,享受一下平躺的轻松感和窗外的风景。
车里空调开得很足,穿太薄了还感觉有点冷(
到金华站和义乌站时,看到不少热情的人拿着手机和相机对着亚运智动拍照。
回程没有再被其他车踩,跑了 78 分钟就回到了杭州东站,相比去程省下来将近半个小时。如果单纯就体验商务座的角度来说,相较去程当然是不太划算的(笑)。

杭州东站地铁分成了两个站厅,1 号线和 4 号线一个站厅,6 号线和 19 号线另外一个站厅,两个站厅互不相通。国内不少火车站在修地铁时都有这种站内换乘放鸽子的操作(武汉市内的各车站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突出!),应该是给地铁的预留没有做好所致。
登上 6 号线列车,从杭州东站坐到终点站双浦,几乎坐完了 6 号线的全程(美院象山-双浦段则是未来 12 号线的一部分),一路朝着退群峰会的会场赶去。
过了钱塘江之后就是亚运比赛区域了,看到有不少大小观众上下车,还有戴着胸牌的亚运工作人员也来坐地铁了。
已经不知道这么一路坐了多久,才终于听到终点站的广播。
到达终点站,只是完成了行程的 90%,还要再往山里走一段路,才能到达目的地民宿。在站台上等了一会后续到达的群友们,几个人一块打了车前往会场。
整个民宿是一栋二层小楼,一层有 KTV,几张麻将桌,几台电脑,还有厨房区域可以做饭。二楼则集中了大部分休息的房间。
距离活动正式开始时间还早,一部分群友在打麻将,一部分群友在 KTV 嗨唱,还有一部分群友在准备晚饭。
有音游玩家给房间里的几台电脑装上了 osu!,马上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不少音游人来玩。只是键盘我还不很习惯,再加上电脑性能不佳,游戏体验并不算很好。玩了一会之后就加入到日麻人的队伍当中了。
会议名义上的开始时间是下午六点。不过 Opening 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也可以归入到 Tea Break 的环节中!)之后就是漫长的 Tea Break。真正的学术环节要到晚上九点才开始。

Tea Break 干什么呢?在远离市中心的山脚下,自然没有其他学术会议那样的精致小点心。取而代之的则是烧烤。房间外,大家一边烤肉一边聊天,好不快活。而房间里也没闲着,有大厨做了些热狗,味道真不错。
晚上九点,学术部分算是正式开始。一共六位群友在现场或是线上来做报告,内容涵盖了博弈论,机器学习,计算机体系结构,扫描隧道显微镜,图论算法等领域。也许是因为大家经历相似,平日里便互相熟悉的缘故,相比参加其他学术活动来说并没有那么大的距离感,再加上一些内容之前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也尽量保持住了大脑在线的状态。


一路听下来,我不禁感慨群友学识之渊博,内心也不由开始鞭策自己不断精进自身能力,好尽快追赶大家的步伐,成为各位大佬中的一员。
学术环节结束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接下来来到放松时间。被其他几位群友拉着打了一桌德扑,我一直撑到只剩下两个人决斗,可惜还是落败。而房间外,则有不少群友坐在星空下,讨论着日常生活与人生。金秋九月,凉风习习,星空璀璨,这应该是个不错的促膝畅谈的环境。

晚上玩了一阵子后,前一晚坐硬座过来的我最终还是被困意战胜,上到二楼的学术会议主会场,找了个沙发睡下了。
Day 2
一觉起来已经是早上八点,差不多到了退房时间。短暂的欢聚已近尾声,分别的时刻终将到来,各位再见啦。
包括我在内,有七八个人决定去浙大紫金港校区逛逛,于是找了现场的浙大友人约了入校,打了两辆车往紫金港方向赶。路上得知 memset0 国庆期间还在校内,约了一波面基,而我也顺带把 woshiluo 约上一块过来。
汽车很快到达浙大紫金港校区南大门。南大群友掏出了他的学生证进行一个打卡(笑)。

感觉紫金港这边绿化率好高。不过在刚进门这一块,绿化大多是草坪或是没那么高大茂盛的树木,整体看上去视野还是要宽阔不少的。

很快顺利与 memset0 会合,好耶!大家商量了一会是在校内吃饭还是到校外吃饭,最终讨论了一阵子决定出校解决午饭。

到商场没多久 woshiluo 也来了。刚好商场的电玩城里有几台 maimai,音游人们便迅速出动。意外发现几乎每个人包里都带着手套,怎么回事呢?
打了一会后开始午饭环节,又是选择困难症时间。杭州本地群友吐槽着杭州“美食荒漠”的属性。说来也奇怪,距离上海仅仅一百多公里,为何上海和杭州的美食多样性就变得如此天差地别呢?最后决定吃了某一家本地炒菜。

饭后,大家就各自分别了。为了躲开汹涌的人流,我和 woshiluo 下午的行程有意避开了西湖,而是改去浙大玉泉校区找高中学 OI 的同学。
相比紫金港校区,玉泉校区的布局就要紧凑不少。再加上历史悠久,不少参天大树遮蔽了天空,倒是别有一番氛围。


来了大学,最重要的事情毫无悬念是蹭饭。很有意思的是,食堂里东北米和南方米竟然是不同的价格,让我大开眼界了。
晚上吃完饭,和高中同学告别后,我和 woshiluo 决定下一站前往大运河边的西湖文化广场(并不挨着西湖的地方起这个名字?),欣赏一下大运河的风光。

这里有一座浙江自然博物院开设的 24 小时博物馆,规模不大,展品却不少,展出了不少岩石和生物标本。24 小时博物馆也因其全天开放的优势,成为了不少家长带娃出游前来的地点。在我看来,这样的展馆也为其他文旅单位更好服务游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接下来前往钱塘江边的城市阳台。从地铁站出来的时候,由于人实在太多,再加上炸鸡好像出现了故障,站务把所有炸鸡全部开放,让大家尽快通过。
不出意料这边早已挤满了人,有不少执勤人员在现场采取限流措施。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入口,得以看到钱塘江对岸的夜景。

晚上的气温相比白天降了不少,带着些许湿气的凉风吹拂到我们脸上,让整个人都放松了不少。我们的话匣子在这时候也充分放开了。woshiluo 聊起了他入学后的经历,有不少让我感同身受。当年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我,何尝不是这样的感觉呢?现在的我,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答案了吗?
时间已晚,我们随着大群人流离开了钱塘江边,坐上地铁,踏上各自的归程。
今晚的酒店订在海宁市区。1 号线列车行驶至客运中心站,分别的时刻到来了。在地铁上相互告别后,我便马不停蹄换乘 9 号线赶往临平南站,在那里换乘杭海城际铁路。

作为市域铁路,杭海城际的车厢里放置了横排座椅,让长途旅行的体验舒适了不少。
出站的时候刷了下卡,发现扣费 15 元。应该是杭州地铁和杭海城际两个系统分开计费的缘故吧。如果从绍兴地铁那边开始刷的话,有没有可能刷出 20+ 的金额呢?
酒店定在离海昌路地铁站不远的地方,环境整体还算不错。
休整一夜,明天向嘉兴出发咯。
Day 3
农历八月十八,是钱塘江的传统观潮节。原本选择订在海宁的酒店,也是考虑到第二天要去盐官观潮。最终因为行程过于紧凑,使得自己累积的疲劳度较高,再加上目的地人流量可能过大,观潮体验可能并不算很好,还是放弃了计划。
于是海宁在本次行程中几乎变成了一个单一的落脚点。只是早上坐公交前往火车站时,在南关厢中途下车,参观了当地的非遗博物馆和古文化街区,仅此而已。


这次坐的车是 T112 次,很巧的是,和第二天坐的 K1806 次一样,都是开往西北的车。
在候车的时候遇到了前一天晚上从北京出发的 D711 次。

全程旅途仅有短短 16 分钟,基本上是屁股都没坐热就到达嘉兴了,9 元的票价可以说是非常便宜了。
因为第二天还要再来这里坐车,今天就先暂时跳过嘉兴火车站的参观环节了。出站走几步路,来到今日的酒店。放下行李,稍作休整,先解决一下午饭问题。

吃完午饭之后,顺带参观了旁边的瓶山公园和嘉兴美术馆。随后坐上嘉兴的有轨电车,前往南湖方向。

在南湖一带,参观了南湖革命纪念馆和嘉兴博物馆,在南湖南面走了一段。由于到南湖的时间不早了,湖心岛一带决定第二天早上再去参观。



这一天的晚饭则在南湖旁边的购物中心解决。购物中心和南湖景区之间本身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从湖边出来走几步,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了购物中心的范围之内。

吃完饭后,坐了一艘游船,来了一圈南湖夜游。除了欣赏夜景之外,船内安排了表演和手工叠花灯的活动,只可惜我的手工能力一直不佳,也就没啥兴致去叠花灯了。
晚上从游船下来之后时间已经不早了,原来想着直接回到酒店。坐在回酒店的有轨电车上时,突然想起来在嘉兴的朋友推荐的秀洲公园的秀水年华摩天轮,看了下位置离酒店也不算太远,于是决定一路坐有轨电车到终点站,再换乘公交前往。
作为摩天轮来说,秀水年华摩天轮算是一个挺特别的存在。传统的摩天轮采用轮辐式设计,直观来说,整个摩天轮如一个轮胎在转动。而秀水年华摩天轮则是无轴设计,实际上是设计了一个圆形的轨道,摩天轮的每个舱都挂在轨道上运动,运行原理似乎比较接近悬挂式单轨?
由于少了从中间向外放射的轮辐,整个摩天轮看起来很像一只眼睛。


订了一张双圈票。也许是因为时间比较晚的缘故,坐摩天轮的人并不算多,刚好能够一人独享一个舱室。
伴随着舱内彩色灯光不断变换着颜色,我逐渐转上了摩天轮的高处。城市的喧嚣声渐渐减小,附近的城市风光尽收眼底。
一个人呆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开放式的空间里,整个人也不自觉开始浮想联翩,思绪飞向九霄云外。此时没有其他人和事情来打扰,真的很享受这种短暂的脱离现实、放空自我的感觉。
摩天轮转一圈的时间是 13 分 14 秒,倒是寓意不错。放平时生活中这样一段并不算很长,但在摩天轮上感觉就被拉长了不少。
两圈坐完,从摩天轮上下来的时候已经九点半了,夜晚的凉风将我从放空的状态拉回到现实。看到路边停着的不少的共享电单车,想着从这到酒店是一路直行,与其等频率不高的夜班公交,不如一路骑车返回,还能体验下兜风的爽快感觉。
就这样,我一路骑了四公里多,花了 25 分钟回到了酒店。算下来四元的费用确实划算。
一天逛下来,感觉嘉兴的城市规划的一大特点是,尝试模糊区块与区块之间的边界。火车站完美嵌入到人民公园当中,南湖和购物中心之间则找不到明显的界限。到了嘉兴之后,我才对“水乡”的概念,有了更为具象化的理解:整座城市被无数河流切割为数不清的小岛,水网的密度也不是北方城市能想象的。
(本来说今天是休整日,怎么这么晚才回酒店啊?)
Day 4
因为订的是无窗的房间,所以睡觉的时候对真实时间完全没有概念。被闹钟叫醒后又多睡了一会,起床后才发现已近八点。如果再晚一些,怕是就要赶不上前一晚预约的前往湖心岛的游船了。
匆忙穿好衣服,整理好背包下楼。骑上共享电单车,从嘉兴站的北广场下方的隧道穿过,绕到了嘉兴火车站的南广场。因为不太习惯南方的路网结构,中间不小心绕了远路,还好很快找到了正确的路径,终于赶在八点半左右到了码头。不得不说共享电单车在嘉兴这样的城市实在是方便。
在码头坐上渡船,向着湖心岛进发。



坐上渡船返程,接下来绕着南湖的西侧漫游。一路走到伍子胥的祠堂,这里还有一座塔。

登上塔顶后,发现沪昆线就在脚下,这可是个看车拍车的好视角啊!



骑上共享电单车回到酒店,在宾馆附近的广式餐馆吃了午饭,吃完午饭后,收拾好行李后便朝着嘉兴站走去。
简单过了一下和嘉兴站北广场已经融为一体的人民公园。

嘉兴站在完成改造之后,整体风格焕然一新。车站与公园融为一体后,消解了区块之间的界限,真正实现了“站城一体”。


离开车的时间也差不多了,坐电梯下楼,从地下进到嘉兴站的站厅。值得一提的是,嘉兴站的进出站电梯是圆柱形结构,非常稀奇。




K1806 次列车也是一趟沟通长三角与西北地区的旅客列车,它由杭州站出发,终点站是银川站。这趟车因为 “降弓用刑” 的梗在铁路圈子里出了名:某日沪昆线上行接触网遇到异物缠绕,行经这一区段的 K1806 次司机在与松江站值班员沟通时,值班员浓重的口音让“降弓运行”的指令变成了“降弓用刑”。从此“降弓用刑”成为了一大名梗。
然而,随着上海枢纽内铁路线网的调整,这一段沪昆铁路将被改线,老线上的松江站即将停止服务,全部普速列车将随着新线一块进入上海松江站(即沪昆高速线上的原松江南站)。


没多久到达上海南站。出站立刻进入到金山铁路的候车区,开始金山铁路的运转。
作为少有的国铁运营的非实名制线路,金山铁路可以刷公交卡进站乘车,也可以在售票机上购买车票。如果选择在售票机上购票的话,就能获得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蓝票。在当年还没有实施电子客票的年代,持有蓝票的旅客,需要将车票插入炸鸡才能进站乘车;而拿着红票的旅客就只能走人工通道了。随着电子客票的全面铺开,售票机打出的报销凭证除了长相接近车票之外,已经不能再发挥车票的功能了。像这样能真正发挥车票功能的蓝票,在国内已经很少见了。
在售票机上买了一张 S1023 次的车票,将车票插入炸鸡(现在能用的插车票的炸鸡应该也仅此一处了吧!),进入到上海南站金山铁路的候车区。
时间差不多了,上到站台。虽然是假期的下午时段,坐车的人也不算少到纯空气运输的地步。
去程坐的车型是 CRH6F,标准的市域动车组。


直达车只用了四十分钟就跑完了上海南到金山卫 55km 的全部路程,80km/h 的旅速算是一大惊喜。

回程幸运地坐上了 CRH2A 担当的站站停车次,得以仅仅花费 10 元就能享受一个多小时的一等座,这在普通动车组车次上是难以想象的。

花了两个小时回到原点,来不及放下行李就朝着市区的方向赶去。
路过了著名的宛平南路 600 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又到了晚饭时间,今天的晚饭决定参考一下 EC Final 时看到的 上海美食推荐清单,考虑了一会之后,决定去吃蟹黄面了。
没多久面就端了上来,看着有这么多蟹黄啥的也太过瘾啦!

出来的时候发现这里离著名的美食街进贤路很近,前面提到的上海美食清单中,不少这里的餐馆都有幸上榜。只可惜自己独自一人前来,没有好友一块陪伴享受美食。
逛完了进贤路,拖着行李走一路到地铁站,坐上地铁跨过黄浦江,到达今天入住的酒店。这一天的行程就算是结束了。
Day 5
HikariS 邀请我去上交闵行校区参观,欣然规往。
早上去了一趟世博园区。参观了曾经的世博会中国馆,现在的中华艺术宫。

之前只是在照片里看到过世博会的中国馆,当我一路上到楼顶,才感受到整个展馆之大。
整个展馆有数十个展厅,因为时间有限,没能一个个仔细参观。

中午在新的酒店放下行李之后,就决定打车往闵行那边赶。
不得不承认,在当下,国内大城市的郊区与郊区之间的联络仍然是一个老大难。如果两个郊区距离较远,差不多位于城区的两端,则需要坐漫长的普通地铁,中间经过不知道多少次换乘,穿过整个城区,停靠数不清的地铁站才能到达另外一端;如果两个郊区距离较近,则大概率只能选择公交车作为合适的公共交通工具实现联络,而公交车在开行密度,旅速等方面相比轨道交通还是有不少差距。
好消息是,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内的大城市正逐渐重视起郊区间联络轨道交通的建设:北京正在修建 17 号线,19 号线等穿城快线,以及 21 号线这样的外围联络线;上海则将嘉闵线,机场联络线等市域快线提上了建设日程。相信之后郊区间的出行相比现在要方便不少。
话说回来,因为上海已经建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城市快速道路网,再加上出发时间正是午间,车流量并不算大,打车在旅速上还是占据了不小优势:从张江高科上车后很快就驶上了罗山高架路,随后很快转上中环路,隧道下穿黄浦江后没多久转上虹梅高架路,驶出高架时就已经到达闵行大学城区域。路上一方面没有遇到严重堵车,另一方面全程走行快速路,避免进入城市核心区域,距离上相比地铁也缩短了不少。嘛,其实多人出行的话这么打车还是挺划算的选择,四个人打一辆车平摊下来一个人二十多倒也能接受。这次因为早上安排了别的行程,花的时间比预期要多,就当花钱买时间了吧。
进来之后很快就看到了软件学院的楼。

与好友在校内会合,我们骑上了单车,开始在校园漫游。聊天自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 OI 往事,也聊了不少当下的校园生活。

作为游客,逛一圈学校的校史馆,算是了解一所大学最快捷的方式,这次来上交,也是在好友的带领下来校史馆转了一圈。有点意外地见到了上交当年在 ICPC World Finals 捧起的冠军奖杯。
很难相信,上交的闵行校区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启动建设的,相比于其他学校的远郊校区来说,上交闵行校区的建设在我看来是一个颇有远见的决策。闵行校区的建设,应该也得到了作为交大优秀校友的他的大力支持吧。


晚上我们一块在上交校内的食堂吃了一顿饭,吃完饭后,我们就相互告别了,希望之后还有机会见面呢。
回程时间充裕,就乘坐地铁啦,刚好也能路过上海地铁的一些有趣的地点。
首先是 4 号线和 6 号线的非换乘站:浦电路站。虽然两线都有叫这个名字的车站,但两个车站的结构却是分开的,由商场的地下通道相连,两站之间也不支持虚拟换乘。同一线网中的车站同名却不能换乘(并且之后也没有换乘的计划),这在国内的地铁系统中也是非常罕见的一个现象吧。不过好在浦电路站的相邻两站:蓝村路站和世纪大道站都能实现 4 号线和 6 号线间的站内换乘,要在 4 号线和 6 号线之间换乘的乘客还是不用担心的。
特意走了一下浦电路站的“换乘通道”,将商业空间设置为换乘通道这一操作,感觉和上海火车站的地下通道颇为类似,无形中也削弱了乘客对于换乘距离的感知。不过应该真没人会在这换乘吧,还得多掏钱(笑)。
走走停停,花了七八分钟从浦电路站的 4 号线站厅到了 6 号线站厅,坐一站地铁到达世纪大道。
作为一座四线换乘车站,世纪大道的规划可以说是非常整齐的了:2 4 9 三条线路的岛式站台在下平行布置,6 号线的侧式站台则骑在三条线路之上,4 条线路共用两半站厅,任意两条线路之间的换乘都非常方便。在没有提前规划的前提下,这样理想化的换乘设计是难以实现的。


换乘 2 号线,很快到达了另外一座多线换乘,但却差评如潮的车站:龙阳路站。
龙阳路站引入了四条地铁路线和磁悬浮,与世纪大道站相比,龙阳路在换乘设计上欠缺了不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设计。2 7 16 磁悬浮四条路线站厅平行排列,看起来和世纪大道很像,但是并非一体化的设计,各站厅结构互相分离,中间由通道连接。特别是 16 号线与 2 7 两条线路之间隔了一个付费区分开的磁悬浮站厅,对普通旅客来说换乘距离又徒增了不少。
18 号线的开通让龙阳路的情况更为恶化。18 号线设站处在偏西南的位置,距离其他站厅本就遥远,而其换乘通道只能直接到达四个平行站厅中最靠南的 16 号线,前往其他线路还要利用现有的换乘通道,给本就紧张的换乘通道又增添了不少压力。最坏情况下,从 18 号线换乘 7 号线,需要先从地下站台上到地上,路过若干站厅后,再下到 7 号线的地下站台,无论是平面距离还是纵向高差都拉满,真是个健身的好去处。
既然来了龙阳路,那当然得体验下换乘的感觉。于是我从 2 号线站厅去到 7 号线站厅,再来了一圈 7 号线站厅到 18 号线站厅的往返。从地图上看这段路的水平距离其实放在国内轨道交通系统中并不是最长的(北京地铁平安里站 4 号线换乘 19 号线需要走整整一个 8B 长度的 6 号线站厅),但垂直高度的反复变化让它在某些方面比其他换乘站更适合健身了。
16 号线的直达车只在工作日开行(而且只有一对),而大站车在工作日每 60 分钟,节假日每 90 分钟开行一趟。对于临港片区与市区间的交通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Day 6
从旅行的角度来说,这一天还是起得有点晚了。说来也奇怪,在旅行的日子里,计划的起床的时间却要比平时上学还要早很多,本来是放松身心,转移注意力的旅游活动却多了一分修行的意味,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不过我旅行排图其实还是挺宽松的,一天的行程去的目的地并不算多,这一方面让我不必过早起床开启一天的旅行,另一方面也给我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在路上灵活调整行程,当然平摊到每一个地方的时间也更多。
既然住在张江高科站附近,那今天的第一项行程自然是张江高科区域的轨道交通遗存考察。一个是老的 2 号线张江高科地上站(现在的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实训基地),另一个就是今年刚刚停运的张江有轨电车 1 号线。

曾经的张江有轨电车 1 号线(准确来说,应该叫做导轨电车?)的轨道已经拆除并填平,路面也已经重新铺过,只能在终点站的出入口找到一点它曾经存在过的痕迹。整个终点站区域已经围挡起来,对于张江有轨电车来说,能探访的部分似乎没有什么了。

今年春天来上海参加 EC Final 的时候,因为时间紧张,没来得及去浦东逛。当时想着之后还有机会再来体验磁悬浮和张江有轨电车,没想到与张江有轨电车永远错过了。天津的泰达有轨电车也已经结束了运营,导轨电车在国内也算是绝迹了。
2 号线的老张江高科站此时已经改造为实训基地,不过一楼的几家餐馆还是在正常运营。透过玻璃往站厅里面看,一切似乎都保留着当年开通时的样子。曾经,这里是地铁和有轨电车的终点站,是张江地区不小的一个交通枢纽,但如今,一切似乎都归于沉寂。


考察完毕,进入地下的张江高科站,坐上西向的地铁前往龙阳路,准备体验全球第一条也是目前唯一一条商业运营的高速磁悬浮系统——上海磁悬浮示范运营线。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龙阳路站和改建后的张江高科站都处在地下,但中间一段已建的线路处在地上,走在这一段会出现“过山跳”的奇景。这一过程中还能顺带看一下 2 号线的龙阳路车辆段。


到达龙阳路后,先参观了下磁悬浮车站一楼的磁悬浮科技馆。里面有些体验性的设施,但是很可惜都没有开放,感觉一下就乏味了不少。

上楼进到磁浮线的站厅,看到售票处有卖磁悬浮和地铁的联票,55 一张就能坐一趟磁悬浮+一天地铁。算了下今天的紧凑行程,买一张正划算,刚好还能留一张票作纪念。
因为种种原因,上海磁悬浮目前仍然没能恢复 431km/h 的地表最快速度。目前 301km/h 的最高速度,已经比不上京沪高铁和京广高铁京武段,而只是刚刚达到 G 字头最高速度的下限(进港列车除外)。不知道 431km/h 的速度相比于 350km/h,能获得一种怎样的新的体验呢。希望能看到未来上海磁悬浮复速的那一天。

列车平稳地驶出龙阳路站,安静地加速,仅仅两分钟就加速到最高速度 301km/h。八分钟就跑完了 30km 的路程,抵达浦东国际机场。相比高铁没了轮轨摩擦的声音,更能给人贴地飞行的感觉。



回程坐地铁 2 号线。从安静的、高速的磁悬浮一下切换到嘈杂的、低速的地铁,强烈的反差让人一时不太习惯。晃了四十分钟,数不清中间停了多少个站,总算是回到了龙阳路。
在龙阳路站上盖的购物中心吃了顿午饭,就准备坐上地铁,跨过浦江,前往浦西的上海铁路博物馆。

上海铁路博物馆,旧址是以前的上海北站,旁边就是国铁上海局的总部。整个展馆规模不算很大,不过展品还是比较丰富的,从上海铁路的发展史,到铁路的各类设施,一应俱全。


离开上海铁路博物馆后,骑上单车向外滩区域前进,来到了上次 EC Final 时经过的上海邮政博物馆,刚好今天展馆开放,得以进去参观。

在里面看到了很多国内外的经典邮票,首日封等邮品,对于中国邮政和上海邮政的历史轨迹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逛完出来,差不多沿着半年前和 installb 一块夜游外滩时的路线反向行走,终于是抵达了外滩。白天的外滩相比晚上,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差不多到了晚饭时间,南京路步行街意料之中地人潮汹涌,于是选择走了旁边的一条小路离开外滩区域。
走在这条小路上,四周坐落着无数百年历史建筑。不时驻足查看建筑的标牌,去感受这一栋栋建筑背后的故事。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走到人民广场一带。
在人民广场商圈,有一家连锁的广式茶餐厅在之前看到过的 上海美食推荐清单 上。年初来广东的时候,曾经和 tiger2005 和 VG 两位老师在这家店吃过一顿午饭。不过清单上只推荐吃他家的菠萝包和冻柠茶,我也就没再多点。

一个菠萝包自然填不饱胃口,想着先垫垫肚子,逛一逛消化一些之后再继续吃点好的。
吃完之后,在人民广场站坐上 2 号线,再次跨过黄浦江前往陆家嘴。这一次的目的地是东方明珠塔。

坐上电梯,迅速上升到上层,整个陆家嘴地区和浦江对面的外滩几乎尽收眼底。


再坐 2 号线回到了人民广场站,卡着点进到了下一顿晚饭的餐厅。这家店上榜的理由是他家特色的 taco 寿司,对我来说倒是一种颇为新奇的食物呢。


吃完晚饭后,下一站去哪里呢?看了看大世界离人民广场并不算远,决定坐上地铁过去。


到了大世界门口才发现由于特殊活动,进门就要门票了。看了下时间,这时候进去并不能体验到啥有意思的活动,就放弃了进去的想法。
最后决定回到陆家嘴,沉浸式体验浦东的繁华。坐上 14 号线,四渡浦江,再次到达陆家嘴。不得不说只有站在一众摩天楼的脚下,抬头望去,才能最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摩天楼的高大,更感受到自身的渺小。而在陆家嘴,这样的摩天楼,有几十座。


在摩天大楼中不断穿行,走到了黄浦江边。江的对岸是上海的游轮码头,那边正在广播今日运营结束清场的消息,声音大到浦东这边也能够听见。
晚上的黄浦江岸,没有了白天的喧嚣与炎热,只有点点灯光描绘出道路,还有偶尔骑车而过的人,没有比这更适合散步的环境了。
原本想着在浦江东岸多拍几张对岸外滩的照片,没想到十一点外滩那边就全熄灯了,有点遗憾。这时候离 2 号线的末班车也没多久了,于是我收拾好东西,开始往地铁站方向走去。

提前不到十分钟进到陆家嘴站,卡着点坐上了开往广兰路的末班车,也是 2 号线常规运营下东向的末班车了。
从陆家嘴出发后,沿途到的每一个车站都在提醒这一趟车是开往广兰路的末班车。虽然是末班车,但是乘车的人其实倒还不少,有不少人还带着行李,也许是坐着晚上的火车或飞机到达虹桥枢纽的吧。在这之后从虹桥枢纽开出的三班临客,也正是为更晚抵沪的人准备的。
在张江高科站下车的时候,听到了车站运营结束的广播,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在地铁中听到这样的广播了。
出站后走几步路,回到酒店,就这样结束紧凑的一天。
Day 7
有幸受到华东师大二附中 jls 的邀请,去参加 efz 的校庆活动。

和 jls 的结识始于今年暑假的 NOI 徽章交换活动,当时 jls 联系到我,邀请我加入到徽章收集活动的筹备工作中。在整个活动的筹备过程中,我稍微作出了些微小的贡献。虽然最后没有机会去到现场,和现场的三百多名选手一块享受结识朋友,交换徽章的快乐,但从认识的 OIer 们发出来的照片可以看出,大家在这一过程中都收获满满。
从 2022 年开始,徽章交换活动已经铺开了两年,这一热潮也逐渐扩散到大学生当中。衷心希望徽章交换活动能够继续在算法竞赛圈中坚持下来!
校庆日的 efz 校园热闹非凡,jls 带着我看了看礼堂里的学生表演。还在楼里看到了校内社团的宣传展板,不禁感慨名校课外生活之丰富。

探访了一下 efz 的机房,在机房里遇到了 yyc 和 uwagjaynoi,好诶。

还看到了实体版的元素周期表。

一天逛下来自然是感慨万千,感受到了东部地区教育资源之丰富。虽然之前已经多次窥见中东部地区名校的实力,但这次经历还是让我这样一个从大西北走出来的学生在震撼与感慨之余,陷入了沉思。
告别了 jls 后,我坐上地铁,来到了熟悉的上海站。这次要体验的是沪苏通铁路,长三角地区另外一条沟通长江两岸的铁路通道。乘坐的列车则是上局管内非常常见的 CRH2A。

经过沪苏通长江大桥后没多久,列车到达南通站。南通站没有站内便捷换乘,这刚好也“强迫”我出去拍一下站房了。

感谢南通站始发的两对直特列车,Z30 和 Z52,能让我以更低的开销从上海返回北京。虽然乘坐的是软卧,但是算下来仍然比上浮到顶的动集列车二等卧便宜了一百多元。
南通站站内的商业设施并不算多,虽然有餐厅,但感觉并不合我的胃口。最后还是考虑在车上解决晚饭。
上车放好行李后就往餐车走去。晚饭套餐用熟悉的不锈钢盘子装着,很像在食堂吃饭的感觉。除了咸水鸭吃起来相比之前咸了不少之外,其他感觉还不错,整体上还是挺家常风味。

吃完回到自己的车厢里,打开电脑写了会作业,忙了些别的,就睡下了。
Day 8
早上被列车员摇醒,才发现列车已经到站将近十分钟了。匆忙收拾好行李下车,北京早上的寒风很快将我最后的一丝睡意扫除。
此时正是早间卧铺列车终到的小高峰,出站口和地铁入口挤满了人。
听说清河站的冬奥主题票已经打完,我也就没再想着去清河站打票。看着地铁入口的庞大人流量,索性就在进地铁之前就把票全部打出来吧。
算上在上海打的金山铁路的 2 张非实名制车票,这次旅途一共打出来了 11 张票,车次类型包括 G(高速动车组),C(城际动车组),S(市郊),Z(直达特快),T(特快),K(快速),普快,真的是非常充实的铁路旅行呢。
打完车票,上完厕所,再次来到地铁入口时,发现原来积压在地铁入口的人流消失了,看起来有点空空荡荡,宛如隔世。
如果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有早上去良乡的车,就可以一趟直接回学校了呢(不过提着个箱子从良乡站回学校也是不小的挑战),而地铁却要中途换乘三次。今年每次坐卧铺到北京站的时候,我都忍不住会这么想。
2024 年 8 月 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