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春 陆桥旅行

缘起

春运期间,上局的湖蓝双层列车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西局的双层列车也来到了熟悉的宝鸡-重庆西交路上运行。想着返校的路上体验一下双层列车,我便安排了这一次沿着兰新-陇海线,将两趟双层列车和其他有意思的列车串联起来的运转策划。

Day 0

第一程乘坐兰局的 T3296 次列车前往金昌。

曾经的 T295/6 次列车算是我童年对铁路的的一大回忆。早年曾经好几次乘坐这趟列车往返于乌鲁木齐与兰州之间,可惜前两年停运了。如今作为春运临客临时复活,也是感慨万千。

T3295/6 次列车的水牌

沿路的风景已经数不清看了多少遍,北面是高大的天山山脉,南面戈壁滩一望无际,向视野尽头不断延伸。

25K 列车的硬卧车厢是没有充电插口的,因此手机的电也得精打细算,省着使用。兰新线上信号不佳,也抑制了我对手机的使用需求。在路上的大多数时间,我都在看下学期课程的教材。

不知为何,当列车到达哈密站的时候,竟提前了将近一个小时。不过列车员在车上乘客都下车后就把车门先关上了,等到上车乘客开始检票后才再打开。算下来我能在站台上放风的时间应该只有十分钟。

Smoking Department(笑)

Day 1

六点多到达金昌站,下一程要乘坐的是金昌到兰州的 T6614 次列车。这趟车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使用的是以前上局的“西子号”25Z 车底,还拥有全国唯一的普速特等软座列车。

金昌站内提供充电插口,好评!赶快利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补充下电力。

T6613/4 次列车的水牌
特等软座车的车号。

25Z 的特等软座车厢,最大的特色就是车内设置的两个包厢,也算是开了国铁设置包厢坐席的先河吧(?)。很巧的是我买的特等软座车票就是一个包厢座(可惜是倒座)。

25Z 特等车厢全景。可以看出 2+1 的布局下座椅非常宽。
布局非常奇特的包厢,看着就很适合搓麻将。
也有这样布局比较正常的包厢。

列车从金昌站始发的时候,车上的乘客还不算太多,我尚且还能一人享受一个包厢,随着列车不断行驶,不断有乘客上下车,车厢里的人开始多了起来。

25Z 型客车作为准高速客车的先驱,为后续 25K 型客车和 25T 型客车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为实验性质的 25Z 客车制造量并不算大,运用范围也较小。随着当年制造的 25Z 型客车逐步退役,目前国内还在跑的 25Z 的车次已经所剩无几,想必它们很快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吧。

至于软座的票价,相比硬座自然是贵了不少。金昌-兰州区间其他列车硬座票价 53.5,而 25Z 的二等软座票价 88 元,一等软座票价 105.5 元,特等软座票价 132 元,当然,更高的价格确实换来了乘坐体验的明显提升。在 25Z 刚刚造出来的那个年代,软座是个算得上奢侈的席别。过了将近三十年后,经济水平的发展让软座对不少人也成为了一个值得体验的选项了。

特等软座侧视图,可见靠背可调节的角度是真的很大。不过包厢座由于背后是墙,座椅调节角度要小不少。
一等软座侧视图。一等软座的座椅靠背角度可以调节,并且除了对向座之外都有脚蹬。
二等软座侧视图。二等软座的座椅角度不可调节。

到了兰州,必吃的美食当然是牛肉面啦!在车站前的邮局寄了张明信片之后,我便坐上了一辆公交车,赶往距离车站不算很远的一家牛肉面馆。

兰州站“兰”字第三横最短的写法也常常让初来兰州的人感到迷惑。

不得不说兰州的牛肉面是真的便宜,只要 8 元一碗。再加上 11 元一两的牛腱子肉和 2 元一个的鸡蛋,21 元就能吃一顿很不错的午饭了。

这种一碗牛肉面+一两牛肉+一个鸡蛋的搭配在兰州人那里有个名字,“肉蛋双飞”。

吃完牛肉面,步行去往地铁站,也是我第一次乘坐兰州地铁。由于兰州市区南北两侧都有山脉,整个市区沿着黄河呈现一个狭长的条状布局。这也使得东西向的兰州地铁 1 号线能够覆盖到不少热点区域,保障了客流量。即使是在周三的中午,地铁上依旧座无虚席,站着的人之多甚至已经不能从车厢一头望向另外一头了。

半个多小时后到达兰州西站,西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到的时间比预期早了一些,于是改签了手上的车票,从 G2022 次改到了 D2694。刚巧这车由 CR300BF 担当,这也是我第一次乘坐 CR300 列车。当然,这一程也是旅行全程唯一一次乘坐动车组列车。

CR300 系列外观最大的特征就是蓝色调的涂装,内饰上倒是和 CR400 差别不大,座椅延续了复兴号一贯的特色——硬。

从兰州到宝鸡,高铁只开了两个小时,而普速列车则需要七个小时。由于陇海线天水至宝鸡段地质条件复杂,修建时间较早等原因,这一段线路的旅行速度长期较低,成为了兰州等地前往中东部地区的瓶颈。而徐兰高铁的全线开通,则大大提升了这一段的旅速(即使这一段最高时速是 250 而不是 350),让兰州与西安等地不再遥远。

在宝鸡南站下车,接下来乘坐公交车前往宝鸡站。

到宝鸡站的时候大概是 17:40。宝鸡站的站房看起来非常新,应该也是近几年改造后重建的吧。

想着体验一下双层列车的餐车,于是就没在宝鸡市区解决晚饭,直接进站候车。

西局双层列车的水牌。

刚上车的时候,不知道为何,车内的加热器并没有在工作,一下让我体验到了乘坐非空调列车的感觉,记忆也不由得拉回到 去年年底送别 6437/8 次非空调列车 的时候。

下层+高站台带来的独特贴地飞行体验,值得一试。

朋友建议我买硬卧车厢的车票,想了想挺有道理,目前还有机会见到的双层列车里,除了昆局的那趟旅游列车之外,只有这辆车有双层卧铺车厢了。没买到车厢两端平层的普通包厢,运气不错。

双层列车独有的楼梯,应该会有小朋友喜欢在这楼梯上转圈圈玩耍吧。

硬卧车厢的上下层房间都是上下铺布局,基本都是四张床铺。唯一的例外是最靠边的一间房间,是只有一面有上下铺的二人间。

双层硬卧车的下层包厢。

即使是硬卧车厢两端的平层包厢,也有一些独特之处。上铺的位置相比单层车多了一面窗户,带来了独特的观光体验。

上铺旅客躺在床上也能欣赏窗外的风景啦。

去软卧车厢看了看。软卧车厢的下层房间是四人间,而上层房间不分上下铺,只有两张床一左一右排布,颇有点昆局旅游列车一人软包的感觉。

只有两张床的上层软卧包厢。

走到餐车,得知目前餐车首先给乘务组供应晚饭,过一段时间才会向乘客开放。因为这次乘车只坐到西安站,乘车时间不长,等待餐车开伙有点来不及了,只好打消了在双层餐车上吃饭的想法。

餐车下层。

在关中平原,列车的速度要比宝鸡-天水一段快了不少,一百多公里的路程,我们的列车用将近两个小时跑完了全程。到达西安站后,列车将转上西康线,向西南地区驶去。

从西安站出来后,晚饭吃什么的问题又来了。上次 ICPC 西安站返程的时候曾在西安站前随意找了一家餐馆吃了羊肉泡馍。这次想着停留的时间较长,看看能否去市区其他地方吃些更好的。到西安站前我尝试搜索了不少餐馆,有的餐馆不是我想吃的陕西菜,有的餐馆不适合一人就餐,都差点意思。

最后决定还是去吃离车站不远处的魏家凉皮。作为连锁店,虽然出品味道不一定能有意外惊喜,但至少不会踩坑。事实也符合我的预期,来到店内,发现虽然已经是八点多了,但还是有不少人在用餐。点了一份米皮和肉夹馍,味道倒是还算满意,感觉找回了童年的味道。

回到西安站。西安站在前几年作了一轮改造,翻新了站台,修建了宽阔的高架候车厅,不过南广场熟悉的站房,以及熟悉的“面皮”的题字,还是得到了保留。改造后的南站房放了不少铁路机车的模型,也有效促进了铁路文化的推广。

摆放在西安站南站房内的蒸汽机车模型。

上到候车厅,充电的地方不出所料聚集了不少人。不过与之前去过的其他车站的充电区不同的是,这里的充电区只提供 USB-A 的插口,意味着只有 5V 1A 的慢速充电,是充了不知道多久后看到电量只增加了 1%,而一边充电一边玩手机一阵后还会掉电的充电速度。这实在有点对不起它“便民驿站”的招牌了。

这次要坐的车是兰州开往上海的 T114/1 次列车,也是熟悉的老朋友了。去年国庆 从海宁去嘉兴的时候坐的是方向相反的 T112/3 次列车。上海开往西北的不少直特换成动集之后,应该会有不少客流转移到这趟车上吧?

T114/1 次列车的水牌。

在候车的时候,一阵疲惫感逐渐涌了上来。想了想第二天在徐州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决定在徐州站附近订上一间钟点房临时休整一下。

上车的时候已近十二点,车内早已熄灯,稍微收拾一下就上床睡觉了。

Day 2

早早到达了徐州站。很巧的是,不远处的站台上停着上局的另外一组双层车:从连云港东开往合肥的 K8414/1 次。

停放在远处站台上的上局另外一组湖蓝双层列车。能看出来硬座车的颜色比右边的软座车似乎更鲜艳一些。

提着行李到了昨晚订的酒店,放下东西后便躺倒在床上。仔细想想,前一天自己整整乘坐了五趟车(T3296,T6614,D2694,K1002,T114),每次换乘都不可避免要带着行李上上下下,有的时候还要乘坐市内交通工具转场,这么高强度的运转轮到谁应该都很累吧?

另外趁着这四个小时的时间给手机和充电宝赶快充满电,没电真是万万不能啊。

剩下的时间则是躺在床上想着午饭吃什么。徐州似乎并没有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美食,翻了下地图软件也找不到合适的餐厅,想了一会后决定还是去车站前的麦当劳了。

这家车站前的麦当劳竟然支持穷鬼套餐(1+1=13.9 随心配),好耶,不到三十块钱就能填饱肚子了。

吃完午饭之后离发车还有好长一段时间。想着总得参观些什么吧,于是决定去离车站不算很远的淮海战役纪念塔,刚好还能体验一下徐州地铁。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说来徐州包含“淮海”的地名还真不少,都是为了纪念 1949 年的淮海战役吧。

回到车站的时候距离图定发车时间还剩下半个小时。进了候车室后才发现坐这车的人是真的多,等待检票的队伍已经几乎要排到候车室外面。

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列车晚点了十分钟。车站这边也没有因为候车人数多而提前开始检票,结果开始检票的时候离图定的发车时间已经非常接近了。看着乌泱泱的人群缓缓向前移动,我也不由得捏了一把冷汗。

下站台之后已经没有时间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拍摄双层车的外观和水牌了,先赶快找到自己的车厢排队再说。

刚开始还让每个上车的人拿身份证检票,到后面时间实在太紧张了,就不检票直接上车了。

自己买的座位又一次在下层,刚买到的时候觉得有些遗憾。但开车之后发生的一幕马上改变了我的看法。

徐州站引入了京沪线和陇海线两大铁路干线。我们的 K8413 次从徐州站出发后沿陇海线向东行驶,由于前期积累下来的晚点叠加徐州站的大客流,我们的列车从徐州站出发的时候已经晚点了十五分钟左右。此时正好赶上沿着京沪线向南的 K347 次(沈阳北-温州)从徐州站开出。刚出站后京沪线南行正线和陇海线东行正线是并行的,我们两辆车行驶的速度也差不多,于是形成了相对静止的场面。对面单层车厢上有乘客向我们这边挥手打招呼,我在下层也以挥手相回应。这样的相对静止持续了好一段时间,直到我们的车驶上桥梁,转向东方才结束。我想,无论是我还是对面车上的乘客,旅行中这样的小惊喜和善意,都将是一段值得长久回味的记忆吧。

来一个相对静止。

湖蓝双层的软座和大部分普速软座一样,采用背靠背式的一半正座一半倒座布局,椅背不像硬座那样几乎垂直,体验上比硬座好了一些,但离动车组的二等座还是有一些距离。

无论是硬座还是软座车厢,在上层都有一个特别的单人座位置,感觉对社恐人士非常友好。

位于软座车上层的社恐专用座。

没多久看到有乘务员来售卖商品了。在双层车厢,常规的推车已经完全无法使用,在这趟车上,乘务员用的是加装了轮子和拉杆的小筐。

到连云港站乘客几乎全下完了,车厢瞬间变得空荡荡起来。

站在平层位置观察整个双层车厢。

连云港东站台上的灯光几乎没有,最后拍的水牌效果也不是很好,有点遗憾。

上局湖蓝双层列车的水牌。

出站的时候,还在想去酒店的路线,耳畔响着旁边人问要不要打车的声音。快走到公交站的时候,看到有一辆公交车停着。因为迷糊中没记清具体要坐哪辆车就没赶着上车,结果等车开走后,打开地图软件才意识到,那辆车正是要坐的车,还是末班车。寄!

(所以为啥六点多公交就末班车了啊?好像我们这车到站后连云港东站也就关门了,那没事了。)

于是只好一个人拉着行李箱在冬日的街道上走着,走了六七百米到了最近的 BRT 车站。还好城区的几条干线 BRT 路线末班车时间都比较晚,不用太担心没车坐的问题。

早就听说连云港的 BRT 网络非常发达,看到线路图之后更是震撼。连云港的主城区由海州区和连云区组成,两区之间距离比较远。BRT 系统将两区相连的同时,也兼顾了区内的交通。对游客来说,BRT 系统串联了连云港几乎所有的旅游景点,也是非常友好了。在我看来,连云港的 BRT 系统,对于中小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连云港 BRT 系统线网图。

到酒店办好入住手续后,进到房间放好自己的行李。作为北方城市的连云港,酒店竟然没暖气?这几天连云港又在下雪降温,可是有些要命了。赶快打开空调,调到制热模式,调高温度设定,一步都不敢耽搁。

接下来又到了纠结晚饭的时间。作为沿海城市,连云港的海鲜小有名气。只可惜自己这次是一人出行,也就很难享受到海鲜的美味了。

走到酒店附近的购物中心转了一圈之后,最后还是选了最平平无奇的选项:肯德基。再一次感觉到一个人在外面吃饭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Day 3

早上退掉酒店的房间,将行李寄存好后,我开始了连云港一日游。

第一站是位于海边的在海一方公园。乘坐 BRT 的 B1 系统即可到达。

历经三天三夜,终于从离海最远的城市一路到达海边。当我走下 BRT,大海的景象徐徐向我展开。此时正值元宵节,我在沙滩上随手写了几个字,希望能把节日的祝福带给其他来游玩的游客们。

元宵快乐呀!
被小雪覆盖的沙滩。远处是繁忙的连云港港。

因为时间有限,去连岛参观的计划被搁置了,改为乘坐 B3 直接前往连云古镇和连云站。曾经连云站可以乘坐连云港的市郊铁路到达,但在疫情期间市郊铁路停止运营,到现在还没有恢复。不能乘坐铁路走完陇海铁路的最后一段,也是挺可惜的。

相比有快慢车分级,纵贯连云港两个主城区的 B1 系统来说,行走于连云区北部的 B3 系统就显得冷清了不少,发车密度也比不上 B1。我在站台上等了好久,才等来一辆 B3 的车。

陇海铁路博物馆中午是关闭的,于是先去山上的连云古镇逛逛,顺带解决一下午饭。

吃完后博物馆开门了。是时候在博物馆回顾一下这次的路途了。

陇海铁路历史博物馆,之前曾作为连云站的站房使用。
为市郊铁路新建的连云站站房,不知道何时能再开放。

陇海铁路,自连云站出发,到兰州站止,全长 1759 km。其最初作为京广铁路的一条支线,由开封(汴京)至洛阳,称为汴洛铁路,后逐渐向两端延伸,最终在 1953 年全线通车。1962 年,陇海铁路的西延线,由兰州至乌鲁木齐,全长 1892km 的兰新铁路全线通车,就此让乌鲁木齐这座亚心之城,离海最远的城市,得以通过铁路直达黄海之滨。进入新世纪后,连徐客运专线,徐兰客运专线,兰新客运专线的开通,为这条百年走廊再提速,缩短了沿线各城市的时空距离。

而如今,我通过多段行程拼接,用四天三夜的时间,在车轮上走完了这条花费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修筑,后来又经历多次升级改造的东西向铁路大通道。凑巧的是,这次行程坐的所有普速列车,都刷成了 25K 的型号,也算是一件小小的轶事吧。

尝试望向这条千里铁路大动脉的东端尽头。

在连云港的最后一个目的地则是 G30 连霍高速的起点。G30 和陇海-兰新线一块,将连云港和新疆完美串联了起来,分别构成了亚欧大陆桥的公路和铁路通道,它们更能继续向西,通往中亚和欧洲。不幸的是,这一段路并没有 BRT 覆盖。我先乘坐 BRT 回到市区,在车站等了好久,才等到开往目的地的车。

在周围转了一圈之后,留下来的时间终于还是不太够了,再加上公交车的等待时间并不确定,我最后还是选择了打车回酒店。从地图上看,虽然有铁路和疏港公路的阻隔,但这里离酒店的距离还不算很远,骑共享单车的话完全可以控制在 20 分钟到达。只是越来越恶劣的天气下,雪越飘越大,寸步难行。

回到酒店,拿上寄存的行李后,前往连云港东站,交通工具依旧是熟悉的 BRT。

回程坐的车是连云港东开往北京丰台的 K1614 次。连云港东站上车的人不算很多,车厢里空荡荡的,刚好趁着这个时候吃下晚饭。中午打包的菜虽然已经完全放凉,不过味道倒是没受到多大影响。

回程 K1614/1/4 次列车的水牌。

接下来列车沿着陇海线一路行驶,到达商丘站。在这里列车将转上京九线,这也是我第一次乘坐经过京九线的列车。

该睡觉了,晚安。

Day 4

醒来的时候列车已经驶过黄村站,四天四夜的旅行终于接近尾声。

成功解锁丰台站!之前在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这传统三大站坐了太多次车,丰台站的装修风格,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坐上 16 号线,再转房山线回到良乡,开启新的学期咯。

2025 年 1 月 9 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