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随笔(四)——强基计划与竞赛的未来

最近发生了不少耐人寻味的事情。

乐意去上竞赛课的少了不少,听说有一次 MO 课全年级只去了 19 人,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强基计划的消息已经传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耳朵里,听说学校要开始为竞赛生安排培优班,不过目前还没下文。

自主招生在不少赞扬声和骂声中结束了自己的使命,接替他的则是强基计划。

现在各大学强基计划的招生简章都已陆续公布,85% 的高考比例,Ag 以上才破格入围,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值得玩味的则是 OI 在强基计划中的地位。

由于过去一年来 CCF 和 moe 关于竞赛收费问题的矛盾迟迟未能解决,OI 的地位在五大学科竞赛中一直摇摆不定。

大多数大学(包括 PKU)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中都没有计算机相关专业。THU 是极少的在强基计划中包含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校。

这一点倒是符合了强基计划的名字:它的目标是强化基础学科。

但这让手握 NOI 奖牌(尤其是 Ag 选手)的 OIer 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如果他们靠学科特长破格录取,哪个专业能对应他们的学科特长呢?数学,物理,还是什么?

让人不满的是这一政策毫无过渡期。已经签下的约大多无法履行,这一突然变化如同晴天霹雳一般落下,高三的学生根本来不及反应,而高二高一的学竞赛的学生,计划也被打乱,一切都得重新作打算。

关于强基计划,个人并不想作太多评价,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年的招生情况,若干年后从强基计划走出来的人的情况,将会决定未来他收获的评价。

笔者在本文想要探讨的,则是竞赛,尤其弱省的竞赛,在强基计划推出后,何去何从。

有不少人认为,打压竞赛会影响中国在国际竞赛上的成绩,并导致专业人才的流失。

先说国际竞赛的成绩吧。事实上国内竞赛的高水平选手确实不少,即使缩小竞赛规模,仍然能选出四个足够优秀的选手代表中国参赛。

接下来是专业人才流失的问题。我的父母一直认为竞赛的内容到了大学仍然可以学习,事实上确实有不少人从大学开始才接触计算机专业,其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也不少。

因此,至少从决策者看来,竞赛规模缩小并不会对国际竞赛成绩,和未来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这时候一定会有人问:虽然高中学不了的竞赛知识到了大学也可以学习,但提前让人接触不是更好吗?

这就牵扯到了竞赛存在的意义:竞赛的目的究竟是为了培养高精尖的专业人才,还是让更多人提前接触到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呢?

在个人看来,任何一个人都有接触竞赛的权利(当然接受这个权利肯定会付出一定代价,这个下面会继续讲到),竞赛不仅仅属于少数人

如果国内的竞赛活动仅仅是为了选出四名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的话,只需从浙江等强省的强校中选出一批人,进行集中培训,再通过考试等方式选出国家队即可,何必像现在这么麻烦?

这样不公平的做法肯定会被不少人骂,但从结果上来说,效果肯定不差。

然而几乎没有竞赛走如此简单粗暴的道路。五大学科竞赛走的都是从省级联赛到全国决赛的道路。集训队从全国决赛中表现最优秀的选手中产生,再从这些人中选出国家队。

这一过程中,参与者多了不少,地域上也更加广泛,虽然很多人可能都只是抱着划水的心态参与到竞赛中,但是逐级选拔会让真正的高手脱颖而出(当然由于竞赛的不确定性较大,也有很多高手因为某个阶段的失误而被迫退出,也有人因为运气因素进入下一阶段)。

我想,这样的竞赛,起码有最低限度的公平——每个人都有接触竞赛的机会。虽然很多偏远地区的学校现在连竞赛为何物都不知,但如果能让他们了解,给他们机会,他们也能参与。

这时候又有人会跳出来:是,每个人都参与到竞赛中了,但是竞赛资源的分配还是不均匀啊?这样的竞赛还公平吗?

这个问题牵扯到了竞赛的又一个矛盾:竞赛参与的广泛化和竞赛资源分配不均的矛盾。

资源分配不均,在现阶段,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存在的,而且也将长期存在。我们能做的,并不是因为蛋糕没分好,就将整个蛋糕扔掉,而是尽量做大蛋糕,让更多人都能吃到蛋糕

客观来说,竞赛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确实比高考严重得多。不过至少在 OI,这个问题也在逐步得到缓解。

诸如 OI-wiki 等公开资源的出现,让更多缺少资源的人能够接受到优质的竞赛资源,虽然强校仍然掌握着优秀的教练,学生等优势,但弱校的人也有更多的机会突围。

分配不均的问题,不能成为打压竞赛的理由,我们能做的,应该是尽力解决问题,让竞赛更高质量发展。

解决了竞赛内部的公平问题,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没解决:靠竞赛获得优惠上大学,公平吗

我个人的看法是:在高考内卷化的大趋势下,这是一个妥协手段

只为升学而参与竞赛,当然是不被提倡的极端举动,毕竟这样的结果只是培养出一条腿强壮,另一条腿残疾的人。

我们要注意到的是,高考的范围是有限的,也存在其局限性,尤其现在某些地方的高考内卷化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一些在某些学科拔尖的人,并不一定能在高考上与其他人拉开优势,竞赛就给这些人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因此,给竞赛生一定的优惠,是给竞赛生学科特长的认可,也是对他们付出精力的回报。

问题又来了:给多大的优惠?

个人认为早期省一就降一本线的优惠确实过头了。这导致更多人是为了搭上降分的班车而学竞赛,对竞赛的长远发展终究是不利的。

那么给多大的优惠才是合理的呢?这个问题,想必没人能给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

之前说到了,任何一个人都有接触竞赛的权利,但是接触竞赛本身却要在其他方面作出一定牺牲。

不少竞赛生都会选择停课。这个听起来背离了竞赛“推广,普及知识”的意义,但为了在竞赛的竞争中取胜,很多竞赛生都走上了这条路。

选择了停课,文化课就会受到影响。

之前的政策非常宽松,手握省一,只要上了一本线就有不差的大学可以去。

然而现在局势发生了变化,接下来的竞赛生,又该如何选择呢?

在笔者个人看来,未来文化课和竞赛兼优的人,才是高校和社会真正想要的人。只偏重于文化课和只偏重竞赛,从大学和社会的角度来说,都不是最优解。

我们能做的,一方面是去争取属于我们的权利,另外一方面,就是适应这个新环境,寻求在这个新环境下的最优解。

弱省的竞赛生在这次风潮中,是最大的受害者。

学校的资源不足,身边学竞赛的学生不多,这让他们都很难具有竞争优势。拿不到 Ag,就没有破格录取的机会。

有的学校可能会想:既然如此吃力不讨好,那我们还搞竞赛干嘛?

事实上大错特错。竞赛的收益,并不仅仅在一张奖状。开阔的视野,发散的思维,都是我们从竞赛中能学到的东西。

身在弱省的竞赛生,一大优势是省内竞争可能并没有那么激烈。

学校应该利用这一优势来做大省内竞赛的蛋糕。投入更多力量发展竞赛资源,通过培优班等文化课补习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方能让竞赛参与者在自身素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后记

写本文的根本原因就在开头——笔者所在的学校,愿意学竞赛的人越来越少了。

因为是深夜作文,可能有很多论据和论证上的错误,也欢迎各位读者指正。

当然如果您的观点与作者不同的话,也欢迎和平探讨。

2020 年 5 月 8 日

《灯下随笔(四)——强基计划与竞赛的未来》上有10条评论

  1. 本来不打算对强基计划发表言论的

    因为政策千变万化,到了我这一届,可能又会是另一个难以想象的局面

    但是就和文章中说的一样,越来越多的人放弃文化课学习竞赛,是一个不应该的发展方向(虽然我也接近这种人了)

    如果强基计划能够筛出真正对信息学感兴趣,有能力的人,那就是对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但是这件事情,只有时间才知道

    所以,就权当学习竞赛的人减少,是强基计划的尝试吧。不过,我们就是试验品了

  2. 同意文中那句话:蛋糕没分好,不意味着应该把蛋糕扔掉。

    资源分配不均的解决方案不应该是把优势强制抹去。

    我身处弱省里的弱校,但我也不觉得强校也应停下。

    不过我这种不管在哪都是同样的废物,还是自暴自弃吧(趴

  3. 作为弱省的OIer,我正因为OH计划在考虑高中是否停课搞OI。
    作为OH计划的试验品,我不得不去进行一些选择。
    兴趣是有的,只是不知道能力够不够。愿最后做出的选择是最正确的吧。

  4. 哎,都是人心呐!

    > 并不是因为蛋糕没分好,就将整个蛋糕扔掉,而是尽量做大蛋糕,让更多人都能吃到蛋糕。

    原因不都是利益吗

  5. 很赞同您的观点。弱省的我除了自学以外已经看不到其他出路了。每一节OI课都是自习,这已经明摆着了……我完全不知道在缺乏系统化培训的环境下我该怎么做。

回复 dsidsi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