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下半年总结

注:如果文中的博客链接出现暂不能访问的情况,说明这篇文章还没写完。

高考之后

有幸在三年前碰上了最难中考之后碰上了 I II 合卷带来的最难高考。

虽然早有风声传出,大家也都有心理和实际上的准备,不过到考试的时候才能真正领略到 I 卷的威力。

高考之后的暑假算是我上学以来任务最少,压力最小的一段假期了。从考完到出分前,真的是完全没有外在推动力让我活动起来。

人无事的时间多了,就会变得无聊起来。不过找事情做还是容易的,比维持完全无事可做的状态容易得多。

首先是继续学 Rust,算是延续高三的工作。当然那段时间因为学业压力的原因,能学的只限于基础语法知识,动手实操的时间不算很多(一部分原因是懒)。高考后我终于有了足够的时间,亲自动手实践 Rust 文档里提到的那些概念。

接下来就是坐镇绿谷小机房,指导学弟学妹们的 OI 学习。通过讲课,组模拟赛等方式,也算是达到了让我算法竞赛水平慢热式复健的目的。这段时间一度让我感觉回到了三年前,也是考完后,压力最小(当然考虑到联赛临近,压力肯定没有高考完的暑假小)的暑假。

录取结果陆续出来后,我惊讶于有很多曾在 OI 圈子里认识的朋友也来到了 BIT。像同样在洛谷担任管理员的小花,还有 ZJ 的神仙 foreverlasting,以及 NOI 2019 时的室友范滇东。真的应了那句“宇宙很大,生活更大”呢。

第一学期

算法竞赛

开学后算法竞赛的复健算是处于半停滞的状态吧。一方面校内的集训还没有展开,另外一方面自己主动复健的积极性也不算很高(后面应该会提到一些原因)。

9 月去 RUC 摸了一轮 CSP,感觉 CSP 在难度上确实比 OI 低了不少。前两道毫无难度的送分题,第三题考察细节的大模拟,后面两道题才有了足够的算法竞赛的浓度(见 CSP 2021.9 游记)。

10 月有幸在校内学长的协调下,组了队打了一次 XCPC 框架内的比赛:CCPC 2021 网络赛(重赛)。重赛虽然事故仍然不少(例如存在莫名其妙给别人的号交题的情况),但 HDU OJ 至少还是顺利撑到了比赛结束。

(没想到 12 月 HDU OJ 就因为触了雷彻底无了… RIP)

总的来说表现并不算理想,12 题的比赛,最终仅仅以通过 5 题收场,在校内各参赛队排名近乎垫底。

然后是校赛,原来网络赛的队友 damo 去和他的学长组队了,再找一位队友便成为了一件大事。因为校赛没有设网上选拔赛,只以报名先后顺序决定 140 队的参赛名单。努力找了很久(事后看来其实也没咋努力找),最终也没有在报名开始时找到。于是理所当然地没挤上报名。

就不设置预选赛,导致不到 10 分钟报名就满了的事情,某群友后来还在群里疯狂对线了一番。

(后来才知道,其实可以先以两人队报名,报名成功后还能增删队员,实在不行就两人队强行上阵好了。)

10 月下旬国内疫情又出现了一波小高峰,原来准备 10 月举办的 CCSP 被推迟到了 12 月,线下校赛也因此宣布延期到 12 月进行,并增加了一轮线上选拔赛。报名名额限制因此放开了。

后来找了去机器人队的范滇东,他正处于一缺二的阶段,于是校赛的组队就这么愉快的完成了。

这次比赛…排名虽然看上去不那么难看(20/315),但最终只以 6/13 题的成绩收场,离顶尖水平还差不小的距离。

校赛线下轮因为冬奥会的原因直接推到下学期了。感觉下学期要被吊打了啊 0.0

(一个大问题,两位队友后来都没进寒假集训名单。)

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话,好像漏掉了线上校赛前一个星期的蓝桥杯校内选拔。

比赛没有实时反馈,也没有大样例之类的降低 FST 率的手段。感觉那天不在状态,写了不少伪做法,挂分挂得非常惨。虽然填空题给我拉回来不少分,不过最终还是考得很糟糕:38 名,差两名获得公费参赛的资格。

(这次摆烂的代价是,后来报名花了 300 块。)

最后说下 CCSP 吧。正如它的名字表明的那样,它考察的知识,不仅仅是算法方面的,也有计算机系统方面的。这次分赛区的 T3,是一道考察缓存设计与优化的题目。

APIO 2019 的时候,ljt12138 曾经讲过缓存设计相关的内容。当时我听这一段内容的时候还是非常懵的,虽然现在也没有好多少。)

T3 写的 LRU 考完后才发现 bug 出现在哪了(这半年来写 bug 的能力倒是飞速长进),结果是一分没拿,倒是怪可惜的。如果能在 T3 上有所突破的话,想必我最后的成绩应该会再往前一些吧。

列一下自己这学期糟糕的比赛战绩吧:

  • 9 月 19 日,CSP 2021.9,370/500,排名前 1.51%;
  • 10 月 10 日,CCPC 2021 网络赛(重赛):5/12,排名 ?/?(HDU 无了,导致现在看不到排名);
  • 10 月 31 日,2022 蓝桥杯校内选拔:465,排名 38;
  • 11 月 7 日,16th BITCPC,6/13(799),排名 20/315;
  • 12 月 15 日,CCSP 2021(华北分赛区),135/300,Ag。
  • 1 月 2 日,2022 ACM 俱乐部寒假集训选拔,Pass。

上课生活

校历第二周正式开学(军训)。因为疫情的原因,军训没有像以前那样整天进行,而是采用了“分散进行”的模式。第四周之前,每天训练的时间被压缩到早上的接近两个小时(哦还有晚上的活动),算是把原来两个星期的总强度均摊到了这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了。

在第二周和第三周,没有开课的日子里,除了军训之外,白天的时间主要是去听学校的讲座。除此之外呢?熟悉下校园环境。骑上共享单车,绕着北湖骑行一圈,锻炼身体的同时,放松下心态,也是一件美事。

第四周开始正式上课了,军训的时间也相应压缩到不到一个小时。初期的课表排的很满,尤其周二是全满课状态,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五十五,三度穿行东校区和北校区之间的马路,午饭和晚饭的时间只有不到一个小时。那段时间我的午饭常常简易解决——宿舍楼下买个三明治,然后直奔北校区综教楼的教室。

好消息是,随着期中到来,许多课程都陆续结课,这种时间排满带来的压迫感,终于少了许多。

第 11 周(刚好也是学期中段)算是一个大转折点。一共三门课程结课,再加上第 9 周结束的两门课程,将近一半的课程都早早结束,课表一下子空出来了太多。

第 15 周线性代数和形势与政策结课后,一周只剩下四门课程了。甚至除了周四有体育课之外,其余的日子下午都是完全空闲的。

不过不知为何,虽然时间空余出来,学期初的心境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接下来说下我印象较深的一些课程吧。

  • 工程制图:算是给我留下最深心理阴影的一门课。也许是因为高中立体几何过于习惯建系求解的缘故,自己的立体感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虽然讲的内容还可以理解,但一到动手实操画图的时候就开始头大起来。常常需要花非常久的时间才能画好一幅图。当时看到选课系统显示其挂科率高达 32%,虽然半信半疑,但仍然恐惧万分。当然最后证明其实并没有那么夸张,不过我的成绩最后还是光荣低于平均分了。
  • 工科数学分析:算是上课体验最好的一门课了。老师讲课进度并不算快,对于大家不理解的地方也会有意作为重点多讲,课后也会耐心解答我们的疑问。能有幸遇上这样一位老师,算是给了我大学的第一学期一点不小的助力吧。
  • 科学社会学:是我选的公选课。作为一门上课人数不到 20 人的小课,课堂的运作更接近于 Workshop,老师讲课的时间之外,大家都能有机会发表属于自己的看法。32 课时的课程结束后,那原本稍显神秘的科学界的运作规律,也正逐渐揭开它的面纱。这门课也让我对科研这条道路,有了一定认识。

人在网协

刚开学的时候听了网络开拓者协会的宣讲,跟着入了网协的大门。

第一学期感觉网协的活动并不是特别多,主要是每周一至两次的技术交流(因为面向大多数人的需要,讲的内容也非常浅)。期中之后这样的交流也趋于停止,感觉存在感并不是很高。

作为技术部的人,我有时也会到图书馆的三楼,那里是电脑诊所的所在地,去和当班的同学一块聊电脑相关的那些事情。

除了技术交流之外,网协还组织了一项面向全校(大一学生)的大型活动,就是大学计算机串讲。我很荣幸能参与到这次串讲活动中,也算是借着这个机会锻炼了下我的个人能力吧。

探索 CS

某一天晚上,偶然在翻空间时看到一位 P 大大佬搭建的《CS 自学指南》。现在看来,这个网站算是极大改变了我大学第一个学期的走向。

在 OI 时期,我就常羡慕那些开发科技树点满的神仙们。后来我渐渐认识到,在庞大的 CS 知识库中,算法是很关键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CS 包含的方向实在是太多太多,在本科四年,相对于只盯着算法这一个方面,更好的选择是先拓宽知识的广度吧。

看了前辈的自学经验后,我意识到 CS 的优质学习资源实在太多。在无课的时间来自学下 CS 课程,对于未来专业课的学习想必也会有不小帮助吧。

12 月初,趁着大多数课程结课,周中时间最空闲的时候,我开始安排自己的自学道路。主要是在之前学的 Python 的基础上学习 Berkeley 的 CS61A,另外就是吴恩达讲的机器学习。总的来说,自学是有一些艰难的(尤其在你找不到同伴的情况下),但在某些方面,确实比单靠学校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多很多。

漫游京城

学期开始时进出校仍然采用辅导员审批制,因此除了十一长假这样完全为游玩准备的日子之外,平时周末我也实在找不到什么进出学校的合适理由。

后来进出校改为报备制,无需再走辅导员这一关。因此如果有机会能找到朋友一块出游,我都会抓住机会进城走一趟。

趁着进城的机会,也见了不少 OI 时期认识的网友,和他们漫谈竞赛和日常生活。能认识这么多可以聊得来的朋友,也是我的一大幸事。

假期整理照片的时候,发现自己这学期去过的地方实在不少:沿着北中轴线探索奥林匹克在北京留下的足迹;在大风呼啸,缆车停运的情况下攀登两千多级台阶登上香山峰顶;骑着单车驰骋在连接回龙观和上地的自行车专用路…

这学期的漫游记录后面陆续会在博客上更新。

找回大学的过法

忘了从哪里了解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这个项目,虽然手册面向的是 SJTU 的大学生们,但对于并不在 SJTU 的我来说,也能汲取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在学到很多的同时,我更多感受到的,则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

虽然不断有声音告诉我,GPA 不是大学的全部,但好像在大一,除了 GPA,你暂时也搞不到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大一下结束进行专业分流,分流的唯一指标就是课程均分,如果去不了 CS 的话,好像大一做的种种工作,意义就折损了不少)。分流焦虑也是这个学期绕不开的一个基调。

过了大一呢?如果如愿进了 CS(或者是计算机学院其他专业的话),进实验室还是不进实验室,去哪个实验室?一道道问题都摆在我面前。

(在现在的我看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暂时别想这些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比前面紧迫性要强不少)是算法竞赛在我大学四年的定位问题。是选择熟悉的算法竞赛一条路走到底,还是选择尝试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方向。我目前还不知道答案。

对于 CS 这条路,我也难免有一点怀疑。这些怀疑一部分来源于对互联网行业爆出的种种负面新闻(当然除了去大厂打工之外,其实能走的路还很多,确实不能把眼光放太窄)的焦虑,另外一点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这个怀疑在后来开始自学后稍有消退了)。

早作打算,未雨绸缪当然是更好的。对于大方向,提前规划这样做很有必要。但面对这纷繁杂乱的时代,走一步看一步的临场应对能力同样关键。

趁着 1024 和双十一这两波促销,我从网上买了不少书。一部分书是 CS 学习会用的经典教材,还有一些科幻图书(其实有些书可以在图书馆借到的),希望自己大学四年,能把高中三年少读的书补回来吧。

大概是 11 月的时候,美赛的宣传海报也贴出来了。虽然近期精力可能还是更多放在算法竞赛上,再加上刚走入大学的我数理基础确实还不够扎实,我没有选择这个寒假就参赛,不过我还是抽出时间听了他们的辅导讲座。考虑到 CS 和数学之间如此密切的关系,接触更多数学相关的内容,对未来的学习想必也帮助很大。

最后,就拿一张在八达岭长城上拍的照片作结吧。

2022 年 1 月 31 日,辛丑除夕

《2021 下半年总结》上有3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